美国学者:更有可能替代美国的不是中国,而是印度   近日,美国政治学者伊恩・布雷

天天纪闻 2025-09-22 11:43:43

美国学者:更有可能替代美国的不是中国,而是印度   近日,美国政治学者伊恩・布雷默在接受印度电视台采访时提出了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观点,他称全球正迈向“群龙无首”阶段,美国渐渐不愿再充当世界的“带头大哥”,多极化格局日益凸显。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若论及哪个国家有潜力替代美国,印度的优势最为显著。他觉得中国目前既无法全面替代美国,似乎也并无此意愿。   但印度则不同,它既是全球南方的领导者,又是连接西方的关键桥梁,与日本、澳大利亚关系稳固,和欧洲保持务实合作,与加拿大的关系也在逐步改善。   所以,印度比中国和欧盟都更为重要,而其关键就在于如何妥善处理与中美之间的关系。   乍一听,这番话好像挺有道理,毕竟近年来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确实愈发活跃,经济也有一定发展。可仔细一琢磨,就会发现其中问题不少,说这是对印度的捧杀一点儿也不为过。   先从经济层面来讲。虽说印度总理莫迪宣称印度已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2025年上半年经济总量约4.187万亿美元,增速稳定在6.5%左右。   但要知道,印度经济的“含金量”并不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印度将于今年底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可这里面存在一些“水分”。印度官方引用的IMF预测数据存在时间差,把IMF年底的预期提前宣布。   而且日元对美元大幅贬值20%导致日本GDP以美元计价缩水,而印度卢比由于央行干预保持稳定,这才使得印度在经济体量比较上占了便宜。   从经济结构来看,印度经济增长长期过度依赖服务业,其占GDP比重超过50%。   而制造业却相当薄弱,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印度制造业占GDP比重从十多年前的18.3%下降到如今的14.72%,在全球制造业出口中,印度所占份额不到2%。   这意味着印度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较低,大量的人口无法在制造业中获得稳定、高收入的工作,难以形成庞大且稳定的中产阶级消费群体。   2023-2024财年,印度的商品出口总额为4371亿美元,服务出口额约为3411亿美元,总出口额约为7782亿美元,可占全球出口份额却仅有1.8%,与中国的14%相比,差距悬殊。   再看印度本财年(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经济预计增长6.4%,为4年以来最低水平,还低于印度政府此前预计的6.5%至7%的增长率。增长速度的放缓,也给印度经济的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再谈谈军事方面。印度拥有世界第二大规模的常备军,现役兵力145万人,还有超过120万人的预备役人员,也拥有核武器,具备“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空军有700多架战机,海军拥有2艘航母等。但印度军事装备的自主研发能力较弱,大量先进装备依赖进口。   比如其国产的LCA“光辉”战机,研发历程漫长,性能也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差距,在实际作战能力和军事技术创新上,与美国、中国等军事强国相比,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从政治角度而言,印度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并不像布雷默所说的那么大。尽管印度与一些国家保持着良好关系,但在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决策中,影响力有限。   而且印度国内政治也面临诸多挑战,例如种姓制度带来的社会阶层固化问题,严重影响社会公平与发展活力;宗教矛盾也时有发生,影响社会稳定。   在国际上,印度与周边国家关系时有紧张,像与巴基斯坦长期存在领土争端等问题,这也限制了其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此外,在印度与加拿大围绕锡克教领袖被刺事件的交锋中,“五眼联盟”基于情报等因素对加拿大的支持,反映出印度在与西方盟友关系中并非“铁板一块”,其外交自主性和国际影响力受到一定制约。   伊恩・布雷默在印度电视台发表这样的言论,很难说没有迎合印度的意图。毕竟在印度的媒体平台上,夸赞印度更容易获得好感与关注。   但对于印度来说,如果真的被这样的言论冲昏头脑,以为自己真的即将成为能替代美国的超级大国,那可就危险了。   印度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与美国以及其他强国之间的差距,脚踏实地地解决国内经济、社会、政治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不是沉迷于这种不切实际的“捧杀”言论中。   毕竟,要成为一个能替代美国的全球性大国,需要在经济、军事、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具备全方位的强大实力与影响力,而印度目前显然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水平。

0 阅读:107

猜你喜欢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