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为何愿意归还喀喇昆仑走廊?其实说白了,就算巴基斯坦占着不还,那也捞不到好处,还不如拿喀喇昆仑走廊当人情。 1963 年,中巴边界谈判在北京落下帷幕,巴基斯坦正式将 5310 平方公里的喀喇昆仑走廊交还中国。 这块地看着面积不小,相当于一个半上海,实际却是片连飞鸟都少来的高原。 平均海拔 5500 米,全年有 8 个月被积雪覆盖,最低气温能到零下 40 度,氧气含量只有平原的一半,驻守士兵连正常呼吸都得咬牙扛,更别说发展生产。 对当时的巴基斯坦来说,这块地就是个甩不掉的 “包袱”。1947 年巴基斯坦独立后,国力本就薄弱,还要应对和印度的边境摩擦,军费本就紧张。 可光是守着喀喇昆仑走廊,每年就得投入 2.3 亿美元。 这笔钱要用来给士兵配高原防寒装备,要雇牦牛队翻雪山送补给,还要在沿途建医疗站治高原病,占了当年国防预算的 17%。 更糟的是,走廊里除了冰川和岩石,既没石油矿产,也没可耕种的土地,连牧民都不愿来这儿放牧,守着它看不到半点经济回报。 更让巴基斯坦焦虑的是印度的野心。 早在 1948 年第一次印巴战争后,印度就盯上了喀喇昆仑走廊,曾派军队从锡亚琴冰川方向试探进攻,虽因高原环境恶劣没能成功,却让巴基斯坦始终绷紧神经。 当时巴基斯坦和印度在克什米尔地区对峙不断,兵力本就分散,再分兵守这么个 “不毛之地”,简直是腹背受敌,生怕哪天印度再来突袭。 转折点出现在 1962 年。那年中印边境冲突爆发,中国军队在高原上展现出的战斗力,让巴基斯坦彻底看清了局势。 在南亚复杂的地缘环境里,单靠自己根本没法和印度长期抗衡,必须找个可靠的战略盟友。而中国当时也需要在南亚建立一个稳定的缓冲区,避免被美苏和印度包围,双方的需求恰好对上了。 巴基斯坦主动提出归还喀喇昆仑走廊,正是看准了这一点。 对它来说,把这块 “守不住、用不上” 的地交出去,既能甩掉财政负担,又能借此向中国释放合作信号,相当于用一块 “无用之地” 换一个强大的后盾。 中国也明白,接手走廊能巩固西部边境安全,还能和巴基斯坦建立更深的联系,双方一拍即合。 协定签署后,中巴关系很快迎来质变。 1965 年第二次印巴战争爆发,印度调集重兵进攻巴基斯坦,中国立刻表态支持,不仅在中印边境增兵牵制印度兵力,还向巴基斯坦提供了武器和物资援助,帮巴基斯坦顶住了印度的攻势; 1971 年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国再次为巴基斯坦站台,阻止了印度进一步扩大战事,让巴基斯坦保住了关键利益。 除了安全保障,经济合作的红利更让巴基斯坦尝到了甜头。 1966 年,中巴决定共同修建喀喇昆仑公路,这条公路就从走廊穿过,把巴基斯坦北部的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和中国新疆连接起来。 当时修建难度极大,工人要在冰川上开山、在悬崖边架桥,不少人还牺牲在了工地上,但 1978 年公路贯通后,效果立竿见影 。 两地货物运输时间从 15 天缩短到 3 天,巴基斯坦北部的土豆、苹果、羊毛能快速运到中国,年销售额一下子增长 12%,原本闭塞的边境地区终于有了经济活力。 到 2013 年中巴经济走廊启动,喀喇昆仑走廊的战略价值更是凸显。 依托这条通道,中国和巴基斯坦的能源、贸易往来更加顺畅,中国从波斯湾进口的石油可以通过瓜达尔港上岸,经走廊运到新疆,避开马六甲海峡的风险; 而巴基斯坦也借着这条经济走廊,把瓜达尔港打造成了印度洋上的重要枢纽,每年光港口运营收入就有 15 亿美元,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就业和产业发展。 有人说巴基斯坦当年是 “吃亏了”,可实际上它算得比谁都精。领土固然重要,但不能创造价值、还拖垮国力的领土,不如用来换取更长远的利益。 巴基斯坦用喀喇昆仑走廊,换来了安全保障、经济发展和国际话语权,这份 “人情” 成了中巴 “铁杆友谊” 的起点,也让它在南亚的地缘博弈中站稳了脚跟。 如今再看,巴基斯坦当年的决定是笔稳赚不赔的战略投资。 信源:1965年巴基斯坦交还喀喇昆仑走廊,这块最大领土回归有何意义——红枫史话
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看到一个视频:印度北邦一清真寺阿訇,因为没有按照印度教
【66评论】【2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