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布鲁金斯资深研究员何瑞恩说,特朗普认为,“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美国对外关系中可

薇薇呀 2025-09-22 19:05:41

美国布鲁金斯资深研究员何瑞恩说,特朗普认为,“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美国对外关系中可以利用的突破口”。他预计,中国对于任何与特朗普达成的协议是否长期有效,“会保持警惕”。 2025年,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的对华经济政策呈现出鲜明的“交易式压制”特征。 与第一任期相比,其策略更系统化、工具更多元,但核心逻辑未变:通过高频度、多领域的施压,迫使中国在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作出结构性让步。 然而,这场博弈的本质已从“单方面获利”转向“体系性竞争”,中国应对策略的成熟度与反制能力亦远超以往。 2025年特朗普政府对华经济政策的核心工具包括: 关税壁垒的精细化重启(针对新能源、半导体等战略行业)、供应链回流强制措施(通过税收优惠与制裁结合)、以及金融领域的精准遏制(限制中资企业赴美融资及美元结算通道)。 这些措施看似凌厉,却暴露其内在矛盾:一方面需维持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利益,另一方面又要满足国内保护主义诉求。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的“破局思维”与中国体制的“战略定力”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并未如美方预期那样在压力下被迫接受短期协议,而是通过《对外关系法》反制条款、稀土出口管制、自贸协定网络扩容等组合工具,将博弈重心从“双边让步”转向“多边破局”。 例如,中国与海湾国家、东盟的本币结算协议,间接削弱了美元制裁的威力。 中国为何对“特朗普协议”保持警惕? 何瑞恩所言的“警惕性”,根源在于特朗普政策的不可延续性和契约精神的缺失。 2018年中美达成的贸易共识在后续执行中屡遭美方单方面重新解释,导致协议实际效力大打折扣。 2025年,中国更倾向于采取“底线思维+替代方案”: 一方面通过《反外国制裁法》建立防御体系,另一方面加速“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产业链协作,降低对美市场依赖。 中国决策层清醒认识到:特朗普的施压本质是“以实力求改变”的霸权逻辑,而非真正追求互惠平衡。 例如,美方要求中国在2025-2027年间削减2000亿美元对美顺差,却拒绝放宽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这种不对称要价注定难以持续。 特朗普团队曾将中国视为“全球经济体系的最大突破口”,但2025年的现实是:中国已成为多极秩序中的关键节点。 双方博弈焦点从“谁更能利用对方弱点”转向“谁的经济体系更具抗压性与创新韧性”。 在新能源领域,中国凭借光伏、储能全产业链优势反向制约美方绿色补贴政策;在数字贸易领域,中国主导的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标准与美式规则形成竞争。 即使面对特朗普政府的科技封锁,中国通过“新型举国体制+市场应用场景”双轮驱动,仍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保持并行创新甚至局部领先。 悬念:经济“脱钩”会走向“竞合式共生”吗? 当前中美经济关系的真正悖论在于:战术层面对抗加剧的同时,战略层面相互依存度仍未根本逆转。 2025年美国仍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持有美债规模虽降至8000亿美元以下,但仍是重要债权国。 特斯拉上海工厂占其全球产能45%,苹果供应链75%集中在中国——这些事实意味着“选择性脱钩”可能成为新常态。 值得深思的是:特朗普的极限施压反而加速了中国经济的内生转型。 2025年中国消费市场规模预计达8.5万亿美元,接近美国90%,“以内循环主导双循环”的战略使中国在国际博弈中拥有更从容的回旋空间。 但与此同时,美国通过《印太经济框架》(IPEF)重构供应链的努力也取得部分进展,越南、印度在纺织品、电子组装领域对中国形成替代竞争。 未来中美经济关系的最大悬念或许是:在博弈强度持续攀升的背景下,双方是否会形成一种“危机管控式共生”的新模式? 这种模式既非冷战式隔绝,也非全球化鼎盛期的深度融合,而是通过规则对抗、利益置换、风险隔离建立的动态平衡体系。 它的最终形态将不仅决定两国命运,更将重塑21世纪全球经济治理的底层逻辑。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开权威信源深度分析,坚持客观立场,旨在促进理性讨论。原创首发内容结合AI辅助完成仅供交流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决策建议。信源、图片均来自网络,若存在争议、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将予以删除。)

0 阅读:61
薇薇呀

薇薇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