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5月6日,周作人下地小解时,突然猝死。他死后,被家属销户,骨灰盒也不认领。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宦家庭,原名櫆寿,后来改奎绶,又用启明等笔名。他小时候在家乡私塾学国学,1898年和1900年两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只到院试就停了。1901年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学轮机科,那儿有英文教材,他天天钻研船舶计算。1906年留学日本,先在东京法政大学预科,后转立教大学学希腊文和英文。留学时他接触西方文学,还和哥哥鲁迅合作翻译《域外小说集》,分两册出,第一册他校对排版,第二册打包寄回国。1911年回绍兴中学教书,1917年到北京大学先在国史编纂处整理古籍,后来当文科教授,讲希腊罗马文学。 他参与新文化运动,散文如《乌篷船》和《喝茶》影响大,被称现代散文开山之作。他翻译《源氏物语》等日本古典和希腊作品,推动中外交流。在五四前后,他和鲁迅并称文坛双星。1937年七七事变,北平沦陷,北京大学南迁,他52岁选择留下,看守校产。1938年任伪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1941年1月1日接受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职,月薪1200银元,比普通教授高几倍。他的弟弟周建人对此不满,两人断绝联系,很多文化界朋友疏远他。日伪时期他生活优渥,但随着日军在太平洋败退,日方冷落他,只剩虚职。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同年12月周作人被国民政府以汉奸罪逮捕,押送南京老虎桥监狱。审判拖了三年,1946年7月他穿白夏布长衫在法庭陈述,1947年判14年徒刑,后减为10年。在狱中他每月只拿二千中储券,还向同僚抱怨待遇低。1949年1月南京解放前,国民党疏散监狱,他担保出狱,先到上海学生家暂住,然后8月回北平。新中国成立后,考虑到他的翻译能力,安排他从事古典文学翻译。1952年起成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特约译者,每月预支200元稿费,这钱在当时够基本生活。他译了大量希腊古典和日本文学。 他的家庭负担重,日籍妻子羽太信子长期患病,医疗费高,还要供养继子等,经济一直紧张。他们搬到小房子节省开支。出版社安排下,他继续写译稿,50年代初周扬和冯雪峰等人帮忙,每月预支生活费,这对他算照顾。他时常为报纸写稿,但生活仍简朴。1966年收入中断后,他日子更难过,营养不良,双腿浮肿,行动不便。1967年春羽太信子病逝,他更孤独虚弱。 1967年5月6日早晨,他的媳妇张菼芳倒完马桶,准备一暖瓶开水,就上班去了。周作人独自在家,中午吃完剩粥,下午两点多感到尿意,试图下地,却突然眩晕倒下,就这么没了。邻居从窗外看到他趴在铺板上,一动不动。死讯传出,反应冷淡,身边空无一人。 周作人死后,邻居通知家属,他们赶来确认无气息,然后联系民政部门处理。家属很快去派出所销户,从户籍册上划掉他的名字。火化后骨灰装盒,寄存在八宝山公墓,无人认领。存放三年期限到,民政部门按规定移到公墓角落安放。他的兄弟周建人早已断绝联系,侄辈也没参与丧事,整个过程简短结束。他的结局源于一生选择,早年文学成就大,如翻译推动文化交流,但晚年贫困中离世。文化界反应冷淡,仅少数旧识私下议论。 周作人这一生起伏大,早年留学日本接触西方思潮,回国后在新文化运动中出力,他的散文清新自然,至今有人读。他译的《伊索寓言》和《欧里庇得斯悲剧集》也留下了痕迹。但1937年后选择留下,任伪职,让他背上汉奸名声,付了代价。那时代很多知识分子面临困境,他选了留守,也为此坐牢。出狱后靠翻译维持,但家庭开支大,日子紧巴巴。晚年没了收入,吃臭豆腐配玉米糊,身体垮了。死时83岁,就这么突然走了,骨灰没人领,挺凄凉的。 想想他和鲁迅,早年并肩,现在结局天差地别。周作人至死不认汉奸罪,在狱中和出狱后都坚持自己是为了保护文化。但事实是,他拿了高薪,当了伪职,很多人不买账。他的译作确实有价值,但这洗不掉那段历史。晚年他深居简出,1939年遇刺后更不出门,写短篇笔记抄书。出狱后给台湾写信问定居事,后来断了联系,定在北京。 他的死反映出个人在历史中的渺小。那天他还吃完粥,几小时后就倒下。家属销户快,骨灰扔那儿,由民政代管。公墓安放后,一切结束。他的书如《自己的园地》和《鲁迅的故家》还流传,但人没了影。文化汉奸的骂名跟了他一辈子,尽管他帮过抗日人士,保护过北大图书,但时代洪流下,错了就是错了。 周作人的人生转折在1937年,北平沦陷时没南下,留下来了。这一步,让他从文坛明星变汉奸。审判时他辩解,但判了刑。出狱后,靠预支稿费过日子,译希腊悲剧和日本小说。妻子病重,花钱如流水,儿子被牵连,晚年穷到喝玉米糊。1967年她先走,他更不行了。5月6日那天,就这么结束了。
1967年5月6日,周作人下地小解时,突然猝死。他死后,被家属销户,骨灰盒也不认
混沌于浮云
2025-09-22 20:47:52
0
阅读: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