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一个中国小伙掉入北大西洋,靠喝鸟血、吃鲨鱼撑了133天,然而,一架路过的货船上有个人看见他后,大喊:别救! 主要信源:(海南日报——“海南鲁滨逊”传奇:海上漂流133天获救生还) 1942年,一位名叫潘濂的中国水手创造了一项令人难以置信的海上生存纪录。 这位来自海南岛的年轻人当时正在英国商船"贝洛蒙号"上担任二等侍应生,却在南大西洋遭遇了改变他一生的重大事件。 那年11月23日,商船在航行途中遭到德国潜艇U-172的鱼雷袭击。 伴随着巨大的爆炸声,船只迅速开始下沉。 在一片混乱中,潘濂及时穿上救生衣跳入海中。 在冰冷的海水里挣扎数小时后,他幸运地发现了一个救生筏。 这个木筏虽然只有约2.4米见方,却配备了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资:40升饮用水、一些饼干、巧克力、方糖,还有信号弹、手电筒和发烟罐等求救工具。 最初的几天,潘濂严格配给有限的食物和饮水。 他机智地将绳子系在手腕和木筏之间,防止被海浪冲走。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用打结的方式记录天数,后来则通过观察月相来估算日期。 白天的烈日和夜晚的寒冷不断考验着他的耐力,他只能蜷缩在帆布下抵御恶劣天气。 当最初的食物和饮水耗尽后,潘濂展现出惊人的适应能力和求生智慧。 他利用饼干屑作为鱼饵,将手电筒里的弹簧改造成鱼钩,开始捕捞海鱼。 虽然生吃鱼肉让他感到不适,但为了生存他强迫自己适应。 他还学会用罐头盒收集雨水,细心储存每一滴宝贵的淡水。 最令人沮丧的是数次获救机会的落空。 有一次,一艘商船明显看到了他发出的信号,却突然改变航向离去。 后来了解到,这可能是因为战时紧张局势,船员将亚洲面孔的潘濂误认为日军陷阱。 还有一次,美国海军飞机发现了他并投下标记浮标,却因突如其来的风暴而未能实施救援。 在极端困境中,潘濂不得不采取更加艰难的求生方式。 当海鸟偶尔停在木筏上时,他会迅速抓住它们,饮用鸟血补充水分,食用鸟肉维持体力。 他甚至设法将木筏上的铁钉制成鱼钩,成功钓到鲨鱼。 与鲨鱼的搏斗异常危险,但他凭借毅力和勇气战胜了这些海洋掠食者。 经过133天的漂流,潘濂的命运终于出现转机。 1943年4月5日,三位巴西渔民在亚马逊河口附近发现了这个奄奄一息的求生者。 当时潘濂的体重减轻了约9公斤,皮肤被晒得黝黑,嘴唇干裂,但令人惊讶的是,他的身体状况相对良好。 被送往贝伦的医院后,医生发现他除了脱水和营养不良外,没有其他严重健康问题。 潘濂的惊人求生经历很快传遍世界。 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亲自授予他大英帝国勋章,表彰他展现出的非凡勇气和坚韧精神。 美国海军邀请他分享求生经验,他的许多求生技巧被纳入海军训练手册。 战后,潘濂移居美国,成为美国公民,晚年一直致力于改善海员待遇。 潘濂于1918年出生于海南岛一个普通家庭。 年轻时他就展现出冒险精神,离家外出谋生。 在成为水手之前,他尝试过多种工作。 这段早期经历或许为他日后在海上展现出的坚韧品质奠定了基础。 二战期间,许多像潘濂这样的中国水手在国际商船上工作,他们面临着特殊的风险和挑战。 在133天的漂流中,潘濂不仅要应对生理上的挑战,还要克服心理上的极度孤独和绝望。 他后来回忆说,最艰难的时候是靠回忆家人和故乡来保持求生意志。 他常常想起海南岛的椰林和海滩,这些美好的记忆成为支撑他活下去的精神力量。 潘濂的故事在二战期间被广泛传播,成为鼓舞士气的典型案例。 当时盟军正在各个战场艰苦作战,他的求生经历象征着人类在极端困境中永不放弃的精神。 英国海军部还将他的求生技巧编入训练教材,这些经验在后来挽救了许多遇险船员的生命。 战后,潘濂先是回到英国,后来移居美国。 在美国,他过着相对低调的生活,但始终关注着海事安全事业。 他经常参加各种航海安全研讨会,分享自己的经验。 1983年,他还受邀参与改进现代救生设备的设计工作。 1991年,潘濂在纽约布鲁克林去世,享年72岁。 他留下的那句"希望这个纪录永远不被打破",不仅是对自身经历的总结,更是对所有面临困境者的勉励。 他的故事证明,在极端环境下,人类的求生意志和智慧可以创造奇迹。 潘濂的海上求生经历至今仍被视为人类生存史上的一个奇迹。 他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个人在绝境中的顽强毅力,也反映了战争时期普通人的艰难处境。 更重要的是,它向世人证明了,只要不放弃希望,人类就能克服看似不可能的困难。 如今,在国际航海安全培训中,潘濂的案例仍然被作为经典教材,继续发挥着拯救生命的重要作用。
1942年,一个中国小伙掉入北大西洋,靠喝鸟血、吃鲨鱼撑了133天,然而,一架路
逆影雷霆刃
2025-09-22 20:50:55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