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首位性学家,主动公开行房过程,鲁迅坦言:他的主张要到 25 世纪时才能实现,其后来结局如何? 这位引发争议的学者叫张竞生,1888 年生于广东饶平一个普通农家。 他自幼聪慧,靠族人资助才读上书,1907 年考入黄埔陆军小学时,就已显露出对新思想的渴望 —— 在校期间不仅苦学法文,还偷偷研读达尔文著作,甚至接触到孙中山的革命理念。 1910 年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被捕,他冒风险伪装成亲戚去监狱送信,这份胆识让他在革命圈小有名气。 911 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任命他为南北议和南方代表团秘书,可他见惯了政治博弈的复杂,和议结束便主动申请出国留学。 1912 年,张竞生作为民国首批官费留学生赴法,先在巴黎大学拿下文学学士学位,后又在里昂大学以卢梭教育理论相关论文获哲学博士,成为潮汕地区首位博士。 留法期间,他接触到西方性学著作,再联想到自己早年被迫接受包办婚姻的痛苦 ——16 岁时家里硬给他娶了 15 岁的妻子,这段无爱婚姻让他深知旧婚俗的弊病,也让他下定决心回国后推动性观念启蒙。 1920 年张竞生回国,先任潮州金山中学校长,一上任就推行改革:打破男女分校传统,首次招收 8 名女生;有女生溺水,他不顾非议亲自做人工呼吸抢救。 这些举动触怒了当地保守势力,仅 9 个月就被迫辞职。辞职前他还给广东省长陈炯明上书,建议推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主张每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多生则罚款。 可陈炯明自己妻妾成群、子女众多,不仅驳回建议,还私下嘲讽他 “精神失常”。这次碰壁让他意识到,要改变旧观念,得从更基础的教育入手。 1921 年,经蔡元培邀请,张竞生到北京大学任哲学教授,正式开启性教育探索。 他开设 “性心理”“爱情问题” 课程,课堂上公开讨论避孕知识、婚姻自由,甚至引用西方案例讲解性健康,这在当时的北大引发轰动 —— 学生们挤破教室听课,不少人课后还围着他提问,也有教授私下提醒他 “收敛些,免得惹麻烦”。 1923 年,北大成立风俗调查会,他担任主席,拟定的调查表中特意加入 “性史” 项目,主张将性纳入社会科学研究范畴。 1925 年底,张竞生在《京报副刊》刊登征稿启事,面向社会征集个人性经历,声明 “旨在科学研究,无关风月”。短短一个月就收到 200 多篇投稿,大多来自大学生。 他从中筛选 7 篇典型稿件,逐篇加上自己的科学点评,编成《性史》第一集。 书中部分内容记录了行房过程的细节,比如身体反应、动作顺序等,这些直白的描述在 1926 年 5 月该书出版后,迅速引发全社会讨论 。 年轻人偷偷传阅,精英阶层有人认可他的科学态度,更多保守派则骂他 “伤风败俗”。 天津南开校长张伯苓率先发难,写信给警察厅要求查禁,称该书是 “诲淫之书”;随后上海、广州等地纷纷跟进禁售,孙传芳甚至下令严查书店。 鲁迅当时在给许广平的信中提到此事,说 “张竞生的主张很有见地,可太超前了,要实现恐怕得等 25 世纪”。 面对铺天盖地的指责,没有知名人士站出来为他辩护,张竞生只好辞去北大教职,计划出版的《性史》第二集也被迫收回手稿。更糟的是,奸商见有利可图,冒他的名出版了 20 多集 “伪书”,内容粗俗淫秽,彻底把他的名声搞臭,“淫书作者”“性欲博士” 的标签成了他甩不掉的负担。 离开北大后,张竞生辗转上海、广州等地,试图转型做乡村建设。 他在广东潮安办过农校,推广新式种植技术;也翻译过西方美学著作,想从文化层面继续启蒙,可始终没人愿意接纳这个 “有污点” 的学者。 抗战期间,他避居香港,靠写文章勉强糊口;抗战胜利后回到故乡,却因早年的 “争议经历” 被当地势力排挤,只能低调生活。 1949 年后,张竞生不再谈论性学,专心整理潮汕地方文献。 1970 年,72 岁的他在饶平老家病逝,临终前还在修改早年的学术手稿。 直到上世纪 90 年代,随着社会观念开放,学界才重新研究他的著作,人们发现他当年主张的 “婚姻自由”“性教育普及” 等理念,早已成为社会共识 。 信源:中国首位性学家,公开行房过程,鲁迅:其主张要到25世纪才能实现——捡史官
他是中国首位性学家,主动公开行房过程,鲁迅坦言:他的主张要到25世纪时才能实
丁香空结雨中愁
2025-09-23 00:52:0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