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印度至今对歼10击落“阵风”耿耿于怀,既然摸黑不了歼10,印度媒体便把目标瞄准了我们的隐身战机歼35,酸溜溜的说歼35是没有经过实战检验的“小短腿”。 印度电视台的演播厅里,女主持人握紧拳头,声音激动得几乎穿透屏幕:"我们的'阵风'是真正的空中王者! 在印巴边境,它成功拦截了巴基斯坦的霹雳-15导弹,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她身后的屏幕上,"阵风"战机呼啸而过的画面被反复播放,仿佛在为这番宣言加冕。 然而,当话题转向中国的新锐战机时,她的语气陡然变得微妙起来——那份刻意压制的酸涩,像一杯没调匀的柠檬水,在灯光下泛着可疑的光泽。 印度媒体对歼-10的"耿耿于怀"由来已久。几年前,当歼-10CE在巴基斯坦空军服役的消息传出时,印度舆论场掀起了一股"摸黑"热潮。 他们质疑歼-10的雷达性能,嘲笑它的发动机"俄制血统",甚至编造出"阵风碾压歼-10"的对比图表。可当巴基斯坦飞行员用实战数据证明歼-10CE的可靠性能后,这些声音突然偃旗息鼓。 这种沉默并非认输,而是战略转移的信号——既然无法撼动歼-10的声誉,那就把火力对准更神秘的目标:中国的隐身战机歼-35。 "歼-35?不过是个没经过实战检验的'小短腿'!"印度《欧亚时报》最近的一篇评论毫不掩饰轻蔑。文章煞有介事地分析歼-35的作战半径,暗示它"腿短"无法深入远海,更质疑其隐身涂层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可靠性。 这种攻击套路似曾相识——当年他们也是用类似逻辑贬低歼-20,直到后者在珠海航展上做出令人瞠目的"落叶飘"机动。 如今,歼-35尚未正式服役,印度媒体已经迫不及待地给它贴上"纸老虎"标签,仿佛提前为"阵风"的优越感筑起一道心理防线。 有趣的是,印度媒体对"阵风"的吹捧总带着戏剧化色彩。那位女主持人声称"阵风拦截霹雳-15"的"决定性作用",听起来更像好莱坞大片的台词。 军事专家私下指出,现代空战是体系对抗,单靠一架战机拦截远程导弹的说法本身就值得玩味。 霹雳-15作为超视距空空导弹,其发射平台和预警系统的协同才是关键,而印度媒体却将功劳全归于"阵风"一身。这种叙事方式,与其说是报道事实,不如说是在为国民编织一个"印度制造"的英雄神话。 歼-35的"小短腿"指控背后,藏着印度航空工业的深层焦虑。当中国同时推进歼-20、歼-35两款隐身战机时,印度仍在为"光辉"MK2的发动机发愁。 法国达索公司交付的"阵风"固然先进,但核心技术始终握在别人手里。印度媒体越是强调"阵风"的实战经验,越暴露出对自主研制五代机的无力感。 他们用放大镜审视歼-35的每一个参数,却刻意回避一个事实:中国已经建立起完整的隐身战机研发体系,而印度连国产发动机的寿命都未能突破千小时大关。 军事观察家注意到,印度媒体对歼-35的攻击模式正在升级。从最初的质疑隐身能力,到现在的"腿短论",下一步很可能转向"航电系统落后"。这种渐进式贬低,像一场精心编排的舆论战。 但歼-35的研发进度不会因此停滞——它的舰载型已在辽宁舰上完成起降测试,空军版也传出即将服役的消息。当印度媒体还在纠结"小短腿"时,中国工程师可能已经解决了他们担心的所有问题。 演播厅的灯光渐暗,女主持人最后一句"印度天空由'阵风'守护"的誓言在空气中回荡。但观众们或许没注意到,她身后屏幕上"阵风"战机的画面,与几年前宣传片中使用的竟是同一组镜头。 这种重复播放的"辉煌",恰似印度媒体对歼-35攻击的本质——用昨天的自信,掩盖明天的焦虑。当歼-35真正翱翔在天空时,那些"小短腿"的嘲讽,会不会变成新的"耿耿于怀"?
沈飞是真的有点憋屈了,好不容易搞出了歼-35和歼-35A,结果没想到成飞又拿出了
【20评论】【23点赞】
在水一方
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印度伟大的 阵风拦截了霹雳15!!!
维J 我为汲黯狂
还谈阵风?要脸不?
肉食兔
完成落叶飘的是歼10B
我坐前排小板凳
如果印度不介意,可以让它体验一下实战效果,不过需要印度在新德里拿几架阵风当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