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柳冠中说:搞无人驾驶汽车、无人商店、无人酒店我不奇怪,饭店里用机器人端盘子,我也不奇怪,就连研发AI写文章,也不奇怪,但是你发现没? 现在的智能科技有点跑偏了,放着救火、排雷、高空作业这些能救命的“硬骨头”不啃,反倒扎堆去抢快递员、收银员的饭碗。 大家会发现,AI这些年进步确实快,但一看它们扎堆干的活,基本都是些重复性高、简单易上手的岗位。 比如送外卖、开网约车、商场收银,或者餐厅里端盘子。 总之,就是那些对技术要求不算太高、流程也比较固定的工作。科技看上去越来越智能,但仔细一想,好像就是在跟普通劳动者抢饭碗。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道理很简单。企业和资本肯定愿意优先做那些回报快、风险低的项目。 无人超市、机器人配送这些,环境可控、流程清晰,开发和推广起来障碍不大。技术难度没那么高,市场需求也大,能迅速见效。 站在开发者和投资人的角度,这种选择很正常。但从社会整体来看,这种“先易后难”的发展路径,确实带来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大部分AI都扎堆做基础服务,反而在那些真正考验技术、能救命护民生的危险工种上,进展并不快。 像消防、排爆、高空作业这些领域,AI要真正发挥作用,难度不是一星半点。 别看现在说得热闹,实际上让机器人去火场、去工地、去排险,面对极端环境时,技术上还真有不少难关要攻克。 要让机器在烈火、浓烟、复杂地形下自主判断、灵活应对,难度远远超过让它送外卖。 研发周期长、成本高,万一出了问题,责任也大。所以不少企业更倾向于先集中力量啃那些“软柿子”,把低门槛的岗位机器人化。 其实,社会上对“AI抢饭碗”这事儿讨论不少。普通人觉得自己做的工作一夜之间被机器人取代,心里肯定不是滋味。 尤其一些基层岗位,本来就是很多普通劳动者赖以生存的选择。AI技术一上来,如果只是把这些岗位淘汰掉,反而可能加剧就业压力。 虽然官方一直在强调智能科技要以人为本,不能光想着“替代”,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资本和市场的推动力还是很大的。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技术进步到底应该服务谁?怎么才能让科技真正惠及更多人,而不是让一部分人被边缘化? 其实,国家层面一直都很重视AI的引导和规范发展。相关政策明确要求,智能技术应用不能单纯追求效率和利润,更要兼顾社会效益和民生需求。 官方反复强调,AI要多解决实际难题,尤其要在公共安全、救援、医疗这些关键领域深耕细作。 但也得承认,技术突破不是一蹴而就的,很多方向还在持续投入、加快研发。只是目前进展最快的,还是在那些容易实现的服务业场景。 说到底,智能科技发展的方向,最好还是多啃“硬骨头”。别总盯着那些好做、快赚钱的项目。 当然,智能科技“跑偏”这个话题,说到底也不是简单的“对”或“错”。技术进步本身没有问题,关键在于怎么引导和应用。 只要坚持以人为中心,把社会整体利益放在首位,多关注那些亟需技术突破的难题,AI就能真正走上一条造福大众的路子。 希望未来,智能科技能少一些“抢饭碗”,多一些“啃硬骨头”,把最大的价值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清华大学教授柳冠中说:搞无人驾驶汽车、无人商店、无人酒店我不奇怪,饭店里用机器人
豫经猎史册
2025-09-23 11:35:3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