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败家子吴敬梓,挥霍完他爹留给他的2万两白银之后,一夜变为了贫民,于是他搬离了

晨曦初照映心暖 2025-09-23 16:07:08

清代败家子吴敬梓,挥霍完他爹留给他的2万两白银之后,一夜变为了贫民,于是他搬离了豪宅,和妻妾都住在了贫民窟里,小妾们因为年轻纷纷都改嫁了,只有老妻守着他。 (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清朝乾隆十九年的冬天,江苏扬州的一艘小船上,一位老书生在醉酒沉睡中突然痰涌气促,呼吸急促,还没等守在床边的小儿子反应过来,他已经睁着眼睛离开了人世。 在认识他的人眼里,这一生可谓唏嘘——他本是安徽全椒县的名门之后,继承过两万两白银的家业,却大半生沉迷诗酒、挥霍无度,最终穷困潦倒,客死异乡。 很多人视他为人生的反面教材。 但在中国文学史上,这一刻却意义深远:这位老者正是《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 吴敬梓这个名字,对很多读过中学语文的人来说并不陌生。 他的《儒林外史》至今仍是语文课本的经典篇目,其中《范进中举》一段尤其让人印象深刻,幽默讽刺的笔法常令课堂充满笑声。 可真实的吴敬梓,人生却远比他的文字更加苍凉。 康熙四十年,吴敬梓出生于安徽全椒一个官宦之家。 他的父亲吴霖起为官清廉,家风尚文。 吴敬梓自小聪慧,博览群书,却因看透官场虚伪,很早就对科举不抱兴趣,反倒痴迷诗文,喜好交友饮酒。还不到二十岁,他就以才情洒脱闻名乡里。 父亲去世后,吴敬梓继承了大笔家产,本可安稳度日,但他性情豪爽、仗义疏财,经常大宴宾客,朋友有难也慷慨解囊。 这种作风引来族人眼红,纷纷上门争产,家中纠纷不断,官司一打多年。 不出几年,家财散尽,原配妻子也因家变忧愤成疾而去世。 曾经风光的才子成了众人眼中的败家子,走在家乡街上,常被人指指点点。 三十二岁那年,吴敬梓心灰意冷,带着续弦妻子离开全椒,移居南京秦淮河畔。 生活从此一落千丈,常常吃不饱饭,寒冬腊月连取暖的银两都没有。 他不得不低头向人求助,甚至写信向远方的友人乞援。 他的一些求援诗后来还被文学评论家誉为清代诗坛的佳作。 尽管贫寒至此,吴敬梓却从未消沉。他依旧豁达乐观,没钱取暖就跑步御寒,还边跑边唱,自称“暖足”。 手头稍宽裕时,仍去参加江南文人的诗会,每每出手惊艳,令满座叹服。 他也因此结识了不少真正欣赏他才华的朋友,甚至一些未曾谋面的文人也因读其诗作而引为知己。 时任安徽巡抚赵国麟曾力荐他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承诺他能得高官厚禄,但被吴敬梓一口回绝。 他宁愿安守清贫,也不愿踏入那个他早已看透的名利场。 正是在这段困顿岁月中,吴敬梓萌生了写一部大书的念头。 他要把所见所闻的世态炎凉、科举制度的荒谬、官场与儒林的虚伪,通通以小说的形式揭露出来。 这就是后来被誉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巅峰的《儒林外史》。 从定居南京起,吴敬梓把所有心力都投入这本书的创作。 以他的文名,本可靠卖文维持生计,但为完成这部作品,他推掉了很多机会,生活有时艰难到需自己种菜糊口。 但他始终坚持写作,一字一句反复推敲。 书中情节虽假托明代,写的实为清代的社会百态,许多人物和故事都源自他的亲身经历。 历经十年艰辛,《儒林外史》终于成稿。 但出版之路却异常艰难。因内容讽刺时弊,许多书商不愿承接,吴敬梓不得不四处奔走求助,却屡屡碰壁。 长年的贫苦与操劳也彻底拖垮了他的身体。 乾隆十九年冬,吴敬梓赴扬州访友。 此时他已身无长物,却仍典当衣物换酒,与友人畅饮高歌。 酒酣之际,他朗声说道:“人生只合扬州死”。数日后,他在舟中醉卧而终,一句笑言竟成遗偈。 很多人惋惜他一生挥霍、落魄而终,但对他自己而言,或许并无遗憾。 正如他临终前所写: “于世既不用,穷饿乃其宜。” 既然不屑与世浮沉,清贫至死又何妨? 五十四年后,《儒林外史》终于刊刻问世,迅速震动文坛。 直至今日,它仍被公认为中国古典小说中最杰出的讽刺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传播海外。 有西方学者甚至将吴敬梓与巴尔扎克、塞万提斯相提并论。 信源: 百度百科——吴敬梓

0 阅读:49
晨曦初照映心暖

晨曦初照映心暖

晨曦初照映心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