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在雅加达街边摆摊的梅州夫妻,收养了一个印尼弃婴,谁料这个男孩越长越凶

桃花映面红 2025-09-23 16:43:27

1947年,在雅加达街边摆摊的梅州夫妻,收养了一个印尼弃婴,谁料这个男孩越长越凶巴巴,活像金刚狼,给夫妻俩不断带来惊险,动荡和梦幻般的传奇,甚至影响了中国梅州。 2025 年春,广州举办的 “客家文化海外传播论坛” 现场,78 岁的熊德龙身着深色中山装,手持话筒站在台上。当被问及 “为何始终坚守对中国的情怀” 时,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泛黄的老照片。 那是 1947 年雅加达街边,养母黄凤娇抱着襁褓中的他,身旁是卖广式烧麦的小摊子。“这张照片里的烧麦摊,藏着我一生的答案。” 他的话语,将现场观众的思绪拉回七十多年前的印尼街头,也揭开了这段跨洋传奇的独特脉络。 熊德龙在海绵厂创业初期,就把养母教的客家理念融入经营。1965 年,他的第一家海绵厂开业,在工厂墙上挂着亲手书写的 “诚信如烧麦,皮薄馅实” 标语。 当时印尼市场上常有商家以次充好,他却坚持用进口原料,哪怕成本高出三成。有次客户因运输问题导致海绵受损,他不仅全额退款,还亲自上门道歉,额外赠送一批新品。 这种 “客家式经营” 让他迅速积累口碑,不到三年就打开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三国市场。 1978 年的那次梅州寻根,对熊德龙而言不仅是地理上的回归,更是精神上的扎根。抵达梅州当天,双目失明的外婆用客家话哼唱《月光光》,他虽不完全听懂歌词,却跟着旋律红了眼眶。 在梅州停留的一个月里,他走遍养父母的祖籍地梅县,看到当地乡村学校教室漏雨、学生上课需自带板凳,当即承诺捐建教学楼。 1980 年,由他出资的 “如旦教学楼”(以养父熊如旦命名)在梅县落成,这是他在家乡捐建的第一所学校。 此后数十年,他陆续捐建 6 座大桥、20 多所学校,其中嘉应大学的 “德龙图书馆” 藏书超 50 万册,成为粤东地区重要的高校图书馆。 1995 年洛杉矶国庆升旗仪式的筹备过程,远比外界看到的更曲折。当时美国部分媒体对新中国存在误解,熊德龙不仅要协调场地、申请许可,还要应对少数人的质疑。 他亲自拜访洛杉矶华人社团,逐一向侨领解释:“我们升的不仅是国旗,更是海外游子的归属感。” 为确保仪式顺利,他提前三个月租用直升机,反复测试横幅悬挂角度; 还组织志愿者培训,确保升旗仪式流程符合规范。10 月 1 日当天,当五星红旗升起、直升机拉着 “中国人民万岁” 的横幅盘旋时,现场有位八十多岁的老华侨泣不成声。 这位老华侨后来在采访中说:“我离开中国四十多年,第一次在异国他乡看到国旗这样飘扬,熊先生圆了我们一代人的梦。” 这一事件,被收录进《美国华人历史大事记》,成为中美民间交流的重要见证。在资助中国干部出国培训方面,熊德龙的投入极具前瞻性。 1985 年至 1995 年间,他通过旗下企业与美国高校合作,先后资助 3000 多名中国干部赴美国、新加坡等地考察学习,涉及农业、工业、金融等多个领域。 这些干部中,有后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领导,也有成为行业领军者的企业家。据《中国侨联年鉴》记载; 1992 年,他还专门设立 “德龙人才基金”,用于资助贫困地区干部参加培训,基金首期规模就达 500 万美元。 他常说:“养父母让我读书,是希望我有知识;我资助干部培训,是希望中国有更多懂发展的人才。” 2020 年新冠疫情爆发后,熊德龙的行动速度令人惊叹。1 月 25 日(大年初一),他就联系印尼医疗物资厂商,以高于市场价 20% 的价格抢购口罩、手套等物资; 1 月 30 日,首批 10 万个口罩、10 万副手套就通过包机运往广州。此后三个月,他陆续捐赠四批物资,总价值超 2000 万元。 同时,他通过《国际日报》开设 “疫情防控专栏”,及时发布中国抗疫进展,驳斥西方不实言论,为中外抗疫合作搭建桥梁。 如今,78 岁的熊德龙依然活跃在中外交流与慈善领域。2025 年以来,他先后组织 “客家文化海外巡展”,在印尼、美国、马来西亚等地举办 12 场展览; 旗下《国际日报》持续开设 “中国发展观察” 专栏,介绍中国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成果;他还在梅州设立 “德龙助学基金”,每年资助 100 名贫困大学生。 在近期接受采访时,他说:“只要我还走得动,就会继续做下去,这是对养父母的承诺,也是我作为‘中国人’的责任。” 他的办公室里,始终摆放着养父母的照片和那本翻旧的《增广贤文》,这些物品,见证着一位没有中国血统的海外游子,如何用一生践行 “中国心” 的承诺。

0 阅读:79
桃花映面红

桃花映面红

桃花映面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