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反复升级轰六轰炸机群?因为说白了,压根就是歪打正着,本来是技术不够,结果变成了抄近道超车。 1950年,那时候中国刚建国没几年,空军急需中型轰炸机来填补空白。苏联人给了图-16的蓝图和技术援助,西安飞机厂接手仿制。 马凤山当时才30岁出头,就被任命为主管设计师。他从哈尔滨调来,带着团队啃硬骨头。 1959年,第一架用苏联散件组装的原型机飞上天,但很快中苏关系闹僵,苏联专家打包走人,留下堆技术难题。 团队只能闭门造车,发动机推力不够,材料强度差,航程也短。1968年,第一架国产轰-6甲定型服役,总算喘了口气。 但说实话,这飞机实战性能远落后于美苏同类。 早期轰-6服役后,主要干战术轰炸和核投放任务,但速度慢、易被雷达盯上,突防能力弱。1970年代,空军开始小修小补,换上新导航系统,搞出轰-6AII型号。 发动机还是老WP-8,推重比低,飞行员得捏把汗飞远距离任务。马凤山团队没停手,继续优化结构,加固机翼蒙皮,勉强拉长了点作战半径。 但核心问题没变:技术储备薄,资金紧,造不出全新平台。 你想想,那年代工业底子弱,合金钢都得省着用,设计师们只能在有限框架里抠细节。 结果这步无奈的“省钱省力”走着走着,就成了聪明选择。 第一点,轰-6真他妈好用。别看它老,骨架结实,载弹量大,能塞12吨炸弹。早期型号就证明了可靠性,1960年代末批量下线,装备上百架。 进入80年代,空军发现它潜力大,能改侦察机、电子战平台。比起从零开发新机,升级成本低,周期短。苏联图-16退役后,中国成了全球唯一还在飞的“Badger”。 当年技术不够,只能靠它撑门面,但用着用着,发现火力猛就够了,其他短板能用导弹补。 第二点,钱包友好。轰-6的生产线跑了50多年,工艺熟,供应链稳。一架成本远低于美B-52或俄图-95。西安厂量化生产,零件通用率高,随时能批量吐出新机。 2010年后,空军储备上百架改进型,没花大价钱就建起轰炸机群。相比进口或自研,升级轰-6是性价比王道,尤其在预算有限的年代。 歪打正着的地方就在这:本想凑合用,结果省下的钱投到导弹上,整体战力蹭蹭涨。 第三点,适应未来战。现代空战变了,强调防区外打击、无人化。轰-6机身大,能挂远程巡航导弹,像鹰击-12或长剑-10,射程超2000公里。 空军早看出这点,从90年代起就整合反舰系统。结果,一架老飞机摇身变多面手:核常两用、反舰巡逻、电子干扰全包。 技术不够时,它是过渡货;现在,它是体系支柱,等轰-20上马,还能转无人平台。 这不就是抄近道吗?别人费劲搞隐身,我们用现成框架加新武器,效果不输。 80年代,轰-6C加了地形跟随雷达,适合低空突防。接着轰-6D针对海军,翼下挂鹰击-6导弹,雷达搜索距离拉到200公里。 1990年代,空军推轰-6F,用玻璃化座舱,换国产WP-13发动机,航程多出几百公里。 这些改动不是大动干戈,就换换航电、加挂点,成本控制在可承受范围。 进入2000年,轰-6H搞核任务优化,机舱塞进氢弹接口,参与两弹试验。 轰-6K是转折点。2011年定型,换涡扇-6发动机,推力上30%,航程破6000公里。座舱数控化,六台显示屏,飞行员操作简单。 翼下六挂点,能带KD-20巡航导弹,射程2500公里,直捅关岛。 这型号让轰-6从战术机变战略机,空军用它巡西北、东海,威慑力直线上升。 K这么厉害,是因为有前期积累:老机身轻改,重点投导弹和传感器。技术不够的年代逼出实用主义,现在反倒领先一步。 轰-6N于2019年亮相,加空中受油管,配运油-20后,作战半径超8000公里。发动机疑似涡扇-18,油耗低,滞空长。 腹部加旋转发射架,能带东风-21D空射弹道导弹,速度13马赫,覆盖美本土两州。 N型融入数据链,联合作战强。海军版轰-6J类似,专打航母群。 空军现在三剑客:K巡逻、N战略、J反舰,覆盖全谱。升级逻辑简单:不求全能,专攻痛点,性价比拉满。 实战里,轰-6证明价值。1980年代中东,一架出口版用C-601导弹击沉万吨油轮,创纪录。 近年,中俄联合巡航,K和N飞阿拉斯加附近,美机出动拦截,展示肌肉。 2024年,N型首次联巡,航程数据震动西方媒体。 这些不是摆拍,空军用它练体系,导弹齐射模拟打舰队。成本低,好用,火力足,老飞机变杀手。 战略上,轰-6填补空白。美有B-21隐身,俄图-160超音速,中国轰-20在研,但进度慢。空军用轰-6群维持平衡,数量上千架,随时出动。 升级让它跟上电子战节奏,加干扰吊舱,躲雷达网。 歪打正着的核心:技术起步晚,但专注迭代,避开高精尖弯路。别人烧钱搞全谱,我们用模块化拼图,效果一样。
储量上万枚的霹雳-12空空导弹出路何在?上万枚霹雳-12空空导弹,曾经是中国空军
【24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