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成绩排座,本质是给孩子贴“隐形标签”—— 前排成了人人羡慕的“优先区”,后排却慢慢变成被忽视的角落。本该平等的教室,悄悄有了“等级感”。 教育部早有明确要求,禁止以任何形式划分“重点班”“快慢班”,但据部分教育调研显示,仍有少数学校用“特色班”“分层班”等说法打擦边球,甚至有超六成受访教师坦言,“按成绩微调座位”的情况在部分班级确实存在,规则执行仍有漏洞。 更值得关注的是,长期坐在后排的学生,不仅因视线问题近视风险增加,课堂上主动举手、参与互动的频率也明显降低,这种“座位差异”,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孩子的学习信心和身心健康。 其实解决办法并不复杂:深圳南山区部分学校推行“每月座位轮换+跨班走教”,家长投诉量大幅下降;杭州一些学校尝试“马蹄形座位布局”,以往较少发言的学生,课堂参与率提升明显。这说明,不是做不到公平,而是愿不愿跳出“以分数管理”的惯性思维。 说到底,按成绩排座的根源,是把“方便管理”当成了“教育目标”,用分数差异给孩子贴上固定标签。真要实现座位公平,不妨将“科学排座、定期轮换”纳入教学管理评价,让排座规则公开透明,比如每月由班主任、家长代表共同确认轮换方案,避免“暗箱操作”。 教育公平从不是喊口号,而是藏在孩子每天45分钟的课堂里——能不能看清黑板,有没有机会发言,这些细节才是公平的真正体现!
按成绩排座,本质是给孩子贴“隐形标签”—— 前排成了人人羡慕的“优先区
丁香寻幽梦
2025-09-23 20:34:18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