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1999年,82岁的美国老人牧琳爱卖掉了美国波士顿的别墅、后院山林和代步汽车,将全部家产换成现金装进行李箱,独身登上飞往中国的航班。只为兑现13岁时在山东聊城对童年玩伴许下的誓言。 有些承诺,说到做到就结束了,但另一些承诺,却有自己的生命,它能从一句临别赠言,长成一条路,一间教室,最后化为一座村庄的共同记忆。 美国人牧琳爱和她那个跨越世纪的誓言,就是这样一个范本。 这个承诺的起点,非常私人,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它首先是牧琳爱内心的一个坐标,一个让她在异国他乡不至迷失的情感锚点。 故事的种子,埋在她的童年,作为传教士的女儿,她在山东聊城长大,那段日子是中国最暖心的记忆。 牧琳爱和村里的孩子一起爬树、捉迷藏,把糖果分给大家,用画画交流,玩伴周仁杰就像她的哥哥,总喜欢在地上画些色彩鲜艳的花。 这份温暖,成了承诺最坚实的情感内核,1943年,13岁的牧琳爱因战争回美国时,对周仁杰他们说:“我一定会回来。” 在美国,牧琳爱成了护理学博士,结婚生子,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但她心里一直想着当初的承诺,她靠订阅中文报刊,靠在梦里反复出现的聊城土坯房,一次次校准着方向。 1992年,75岁的她终于回来,这是对内心的实地确认,周仁杰已经不在了,但她见到了他的儿子和其他玩伴,这次重逢让她下定决心,要把怀旧之旅,变成人生终局。 1999年,在照顾丈夫走完最后一程后,82岁的牧琳爱做出了一个让子女们觉得“疯了”的决定,她变卖了包括波士顿别墅在内的全部家产,独自回到了山东聊城阳谷县的刘庙村。 从这时起,承诺变成了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形态,她带来的不是索取,而是对这个社区未来的投资。 牧琳爱把钱精准地投向了村庄的未来,看到村里学校落后,她立刻捐款3万美元建了微机室,配了二十多台电脑,她还出资扩建图书室,推动建立了“中美友谊幼儿园”。 同时,她也着力补齐村子当下的短板,她出钱把村里坑坑洼洼的土路修成了水泥路,后来村民们都叫它“爱心路”,她还帮村里引进果树苗,增加大伙儿的收入。 她对老人的关爱更是细致入微,她买来上百副老花镜送人,还联系医院,帮32位白内障老人做了免费手术,她的付出,远不止捐出的那三十多万人民币。 更重要的是,她把自己也投了进去,她骑着三轮车赶集买菜,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和村民聊天,每周都去学校免费教英语,她从一个“捐赠者”,彻底融入成了“参与者”。 时间久了,牧琳爱的个人行为,成了这个村庄的集体认同和精神遗产。 2009年,93岁的她拿到了中国“绿卡”,成为山东首位以“特殊人才”身份获此殊荣的外国人,她激动地说:“我现在是真正的中国人了!” 牧琳爱甚至还签了捐献遗体的协议,特意交代要把骨灰撒在聊城的地上。 2013年牧琳爱去世后,家人按照她的遗愿做了,她的身体和精神就这样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她当成家乡的土地上。 信息来源:山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美国老太太牧琳爱的中国心》
1947年,在雅加达街边摆摊的梅州夫妻,收养了一个印尼弃婴,谁料这个男孩越长越凶
【3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