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已找到“稀土卡脖子”解药!华裔科学家完善“氮化铁”技术,中国再不卖就来不及

罗普娱记 2025-09-24 10:27:57

美媒:已找到“稀土卡脖子”解药!华裔科学家完善“氮化铁”技术,中国再不卖就来不及了 当地时间22日美国报道的明尼苏达大学华裔教授王建平完善的氮化铁磁体技术,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被人发现了,不是什么刚冒出来的新技术。 咱们日常生活里早就见过氮化铁的影子,不少中国锅具厂商早就用氮化铁技术做锅具涂层,靠它耐磨、导热均匀的特点吸引消费者,而和它同属铁基磁体的铁氧体磁铁,更是家家户户都有,冰箱贴几乎全是这东西做的。 可氮化铁磁铁和这些日常用品不一样,它有个致命的毛病,温度稍微一高就容易氧化,一氧化就会退磁,根本适应不了咱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所以这几十年里,全世界的科学家折腾来折腾去,也没能让它真正走进工业生产里。 就拿现在大家最关心的新能源汽车来说,每辆纯电动车都得用5到10公斤稀土做的钕铁硼磁铁,人形机器人比如马斯克说的“擎天柱”,单台用的稀土永磁也超过2公斤,和一辆新能源车差不多。 这些设备里的电机工作时温度可不低,有时候能接近开水烧开的温度,而氮化铁磁铁最扛不住的就是高温。 就算美国那家叫NironMagnetics的公司2025年3月已经投产了氮化铁磁体,说成本降到了每公斤20美元,耐高温性能也提升了30%,可它最关键的磁性指标“最大磁能积”还是比不上钕铁硼,特斯拉这些大车企短期内根本不敢用,分析师都说10年内它都成不了更好的替代方案。 更别说氮化铁还有个难解决的问题,它的“矫顽力”太低,简单说就是抵抗退磁的劲儿不足,而且内部结构不稳定,容易分解,这在需要长期稳定工作的电机、发电机里就是个定时炸弹。 反观稀土做的钕铁硼磁铁,就算温度变化,只要没超过居里温度,大部分磁性损失都能恢复,实在不行还能通过添加钴、镝这些元素提高稳定性,比如加1%的钴就能让居里温度提高10℃,现在工业上用的钕铁硼在150℃的高温下放一小时,磁性损失也能控制在5%以内,这都是氮化铁目前做不到的。 再说美国所谓的“技术突破”,其实早有铺垫。明尼苏达大学从2012年就拿了美国能源部的资助研究氮化铁磁体,目标是做出能超过商用磁体的原型,折腾了十几年才搞出生产线,可性能还是差了一截。 这背后的道理很简单,实验室里的技术和大规模工业生产是两码事,氮化铁的氧化问题在实验室里能靠特殊环境控制,到了工厂里、设备里,风吹日晒温度变化,根本躲不开。 退一步说,就算氮化铁将来真能解决性能问题,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也不是随便就能被替代的。全世界稀土储量里,中国占了48.9%,有4400万吨,更关键的是提炼技术,中国的稀土冶炼分离产能占了全球的92.3%。 美国最大的稀土企业MPMaterials,2024年采了4.55万吨稀土精矿,可自己的冶炼线只产出1294吨关键的镨钕氧化物,还不到总产量的3%,剩下的还得运到中国来提炼。 更重要的是,中国从2023年起就把18项稀土萃取分离关键技术列入了禁止出口限制出口的目录,就算别人有稀土矿,没有技术也炼不出能用的材料。 那些依赖稀土的行业更清楚这一点,印度三大车企曾经都发过警报,说稀土磁铁库存只够维持三天生产,丰田、大众这些车企组成的联盟也联名警告,要是拿不到稳定的稀土磁材,自动变速箱、电机、传感器这些关键零件都没法生产。 现在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里的无人机、飞行汽车都在抢稀土,需求量越来越大,就算有氮化铁这个备选,短期内也填不上稀土的缺口。 所以美媒说“中国再不卖就来不及了”,更像是给自己打气的话。氮化铁不是什么新解药,几十年的老问题没解决,就算现在有了点进展,离真正替代稀土还差得远。 中国手里的不仅是稀土资源,更是提炼技术和完整的产业链,这些都不是靠一项还没成熟的技术就能轻易撼动的。

0 阅读:301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07

用户10xxx07

2
2025-09-24 11:36

别被丑国忽悠欺骗了,在误诱导你们。

罗普娱记

罗普娱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