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晚清神医自称梦到未来的新中国,没有租界和治外法权,到处高楼大厦,飞船送人上月球,实现了“社会主义”,鲁迅说他胡说八道…… 上海法租界,洋人的巡捕在街头横行,黄浦江面上尽是外国商船。 然而,一位在上海行医的大夫,却写下了一本 “离经叛道” 的小说,内容全是对四十年后中国的奇幻想象。 谁也没想到,这个被时人骂作"胡说八道"的梦,会在百年后照进现实。 1878年,陆士谔出生在江苏青浦。 他九岁被父亲押着拜师学医,可心思总在街头的评弹班子里。 14岁那年,他干脆撂下药杵,跟着戏班敲锣卖唱,混口饭吃。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3岁。 那年,他目睹邻居家孩子因误食草药夭折,愧疚之下发奋研读医书。 三年后,他考中秀才,又拜名医唐纯斋为师,终成沪上"十大名医"之一。 可陆士谔的魂儿不在药罐里。 他爱读《新青年》,爱听留声机里的"文明戏",更爱在诊疗间隙写小说。 1905年到上海行医后,他白天看诊,夜里码字,十年间写了几十部通俗小说。 《新三国》《新水浒》写历史,《血泪黄花》写时弊,连《六路财神》这种市井故事都写得活灵活现。 1910年陆士谔喝多了酒,直接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迷迷糊糊中,他看见穿西装的"未来人"拍他肩膀:"走,带你看看四十年后的中国。" 等他"醒"来,笔下的《新中国》已写就。 梦里,他穿越到了 1951 年的上海。 刚走进梦里的上海,陆士谔就傻了眼。 曾经耀武扬威的洋人,如今见了中国人会主动避让,街头再也看不到英、印巡捕的身影,治外法权早就被收回,警政、路政全由中国人自己的市政厅管着。 黄浦江不再是外国商船的天下,江面上横卧着一座长虹般的铁桥,江底被挖空筑了隧道,电灯日夜亮着,电车在隧道里穿梭不绝。 更让他意外的是,曾经荒凉的浦东,如今洋房鳞次栉比,马路四通八达,往来的车马像穿梭似的,繁华程度竟不输当年的南京路。 陆军、海军的兵舰全是自己造的,懂电机制造、军事技术的人才一抓一大把。 市面上再也见不到洋货的影子,国货早就把洋货比了下去。 最让陆士谔激动的是,浦东还办起了 “万国博览会”。 甚至有人坐着飞船飞上了月球,把中国的旗帜插在了月面上。 可这在当时人的严重,这哪是小说?分明是"痴人说梦"。 1910年的中国,租界里的洋人端着枪耀武扬威,浦东还是片烂泥地,火车都跑不全,更别说飞船上月球。 连大文豪鲁迅都嚷嚷:"胡说八道!国人连眼前的苦都吃不完,扯什么四十年后的虚妄?" 陆士谔没等到1951年。 1944年,他在贫病交加中离世,临终前还攥着《新中国》的手稿。 但历史偏要跟他开玩笑。 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浦东开幕,南浦大桥横跨黄浦江,延安东路隧道里车流如织,地铁1号线的轨道延伸向远方。 这些场景,和《新中国》里的描写分毫不差。 更巧的是,书里"万国博览会"的举办地浦东,如今成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飞船上月球"的幻想,也在"嫦娥探月"工程里一步步实现。 鲁迅后来读罢《新中国》,愧疚地写了道歉信:"当年偏见,误判此书价值。如今看来,陆先生笔下哪是梦?分明是一个民族对光明的渴望。" 陆士谔的"预言"为何能成真?答案显而易见。 不过是因为他读懂了中国人的韧性 , 就算被欺负、被打压,也从来没放弃过对好日子的追求。 他不是"预言家",只是一个把民族渴望写进小说的"记录者"。 如今,上海的弄堂里还流传着陆士谔的故事。 有人说,他在《新中国》里写的不是未来,是百年前的"中国梦"。 从 1910 年的那个梦,到如今的新中国,百年时间里,无数中国人朝着 “富强” 这两个字拼命奔跑。 陆士谔的梦,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一个民族不甘屈辱、奋发图强的决心。 正是这份决心,让百年前的幻想,变成了今天触手可及的现实。 主要信源:(中国新闻网——陆士谔《新中国》百年后再版 曾精确预言上海世博)
公元1940年代末,菲律宾总统妻女遭日军暴行,索赔未果后,他采取了令人胆寒的报复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