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援建,如今处境怎样?报酬丰厚足够颐养天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大

凌余阵兮 2025-09-24 15:15:52

大批乌克兰专家来华援建,如今处境怎样?报酬丰厚足够颐养天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大批乌克兰专家到华援建,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这些科技精英如今都怎么样了?   但是说实话,那些九十年代来华的乌克兰专家,如今哪是“颐养天年”这么简单,简直是活成了“双向奔赴”的样板——中国给了他们尊严和舞台,他们把压箱底的本事都掏了出来,现在要么成了行业泰斗被供着,要么带着全家扎根中国,日子过得比在乌克兰时滋润百倍。 这事儿说起来全是时代的巧合,更是“真心换真心”的实在结果。 先得说说当年为啥会有大批乌克兰专家来中国,九十年代苏联刚解体,乌克兰一夜之间成了“穷亲戚”,手里握着顶尖技术却喂不饱肚子。就拿安东诺夫设计局来说,以前造战略运输机的王牌团队,解体后工资都发不出来,专家们只能去菜市场摆摊卖家里的老物件换面包。 反观中国,那会儿正憋着劲搞工业化,军工、航天、造船到处都缺“老师傅”,两边一凑,简直是“瞌睡送来了枕头”。 中国当时的诚意是真足,根本不是“花钱买技术”那么简单,专门给专家们建了“乌克兰村”,就在沈阳、西安这些重工业城市,房子是现成的,家具家电配齐,连家属的工作、孩子的上学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报酬更是没的说,那会儿中国普通工人月薪也就几百块,乌克兰专家一来就能拿几千,顶尖的比如航母、导弹领域的权威,年薪直接给到几十万,这在当年绝对是“天文数字”。有个叫瓦列里的航空专家后来回忆,第一次拿到工资时手都抖,说在乌克兰一辈子都赚不到这么多。 但是这些专家也没藏着掖着,全是“倾囊相授”,就说辽宁舰的改造,当年从乌克兰买回来“瓦良格”号时,船里的关键设备被拆得七七八八,是乌克兰黑海造船厂的老工程师们带着图纸赶来,一点点指导中国工人复原结构、调试系统。 有位叫巴比奇的总师,干脆把家搬到大连,住了整整八年,连女儿都嫁给了中国工程师,现在一家人逢年过节还包饺子、贴春联,一口东北话说得溜得很。 还有航空领域,当年中国的歼-15舰载机研发卡了壳,乌克兰专家直接把苏-33原型机的技术资料拿了出来,帮着咱们少走了十年弯路。 三十多年过去,这些专家的处境早就分出了几类,但个个都差不了,年纪大的基本都成了“终身顾问”,比如80多岁的动力专家科瓦连科,现在还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带博士生,学校给他配了专属实验室和翻译,每年夏天还安排去青岛疗养,退休金比当地教授都高。他常跟人说:“在中国我不是‘外人’,是真的被当成自己人待。” 还有些专家当年带着团队过来,后来干脆合伙开了公司,比如基辅造船厂的几位工程师,在上海办了船舶技术公司,现在专门给国产航母做配套,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早就成了富翁。 更多的人选择了彻底扎根中国,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沈阳的“乌克兰村”现在还住着不少老专家,社区里开了俄式面包房、乌克兰餐馆,逢年过节社区还组织联欢会,专家们弹手风琴,中国邻居跳广场舞,热闹得很。 中国对这些专家的“回馈”也一直在升级,前几年专门出台了政策,给有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发“中国绿卡”,不少乌克兰专家第一批就拿到了,看病能走绿色通道,坐飞机还能享受贵宾服务。去年沈阳一位搞航天材料的老专家生病,当地医院直接协调了北京的专家远程会诊,全程没让他操一点心。这种待遇,别说在乌克兰,就是在欧美国家也未必能享受到。 有人可能会问,这些专家就没想过回去吗?其实还真有,但大多是“探亲式”的,毕竟乌克兰这些年局势不稳,经济也没起色,当年的老同事要么退休在家养老,要么去了欧美,反而不如在中国过得踏实。 有位专家回去过一次,发现以前的研究所早就改成了商场,当年一起画图的办公室成了奶茶店,回来后感慨道:“幸亏当年来了中国,不然我的技术早就烂在肚子里了。” 说到底,这些乌克兰专家的境遇,本质上是“互相成就”,中国当年缺技术,他们缺机会,双方一拍即合;中国给了他们尊重和待遇,他们用技术回报了信任。现在咱们的航母下水、战机飞天、高铁驰骋,背后都有这些老专家的影子。 而他们呢,拿着丰厚的报酬,被当成贵宾对待,有的还成了中外交流的桥梁,日子过得既有面子又有里子。 这事儿也给了个实在理儿:技术是死的,人是活的,真心待人才能换来真才实学。 那些说“报酬丰厚就能颐养天年”的,还是把这事想简单了——对这些顶尖专家来说,能让自己的技术有用武之地,能被人尊重,比单纯的钱重要多了。 现在这些老专家偶尔还会聚在一起,看着电视里中国的新装备亮相,一个个都笑得特骄傲,那眼神里全是“这有我的一份功劳”的自豪。这种被需要、被认可的感觉,才是他们在中-国过得舒心的根本原因。

0 阅读:15

猜你喜欢

凌余阵兮

凌余阵兮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