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说:“今日之中国纵欲汹汹,各种欲望,各食其能,各谋其力,如果一个民族的民风,伴随着重功利、轻道义,这个民族将内不能安,外不能立……” 咱们身边这种事儿其实不少见,职场上,有人为了抢项目,偷偷把同事的方案改得面目全非,转头在领导面前邀功。 菜市场里,个别摊主趁着早市人多,给秤杆子做手脚,明明一斤的菜,到手能差二两。 就连教育孩子,不少家长开口闭口都是分数,至于孩子是不是欺负同学、有没有撒谎,反倒成了次要的。 这些事儿单独看都不大,可攒在一起,就真应了教授说的“各谋其力”,只是这份“力”,慢慢丢了道义的底子。 为啥会变成这样?说白了还是穷怕了之后的补偿心理,老一辈经历过物资匮乏的日子,开放之后突然有了赚钱的机会,自然一门心思奔着改善生活去。 可日子慢慢好起来,不少人却把“能赚钱”当成了唯一的标准,把道义当成了可有可无的包袱。 就像村里以前谁家有困难,邻里都会主动搭把手,现在盖房子抢宅基地,亲兄弟都能闹到法院去;以前借钱凭口头承诺就靠谱,现在哪怕写了借条,还得防备着对方跑路。 这种风气的影响,早超出了个人层面,比如有些企业为了降成本,偷偷排放污水,附近的农田减产,村民喝不上干净水,企业赚了钱却把环境毁了,这就是典型的只算经济账不算道义账。 短期看企业盈利了,可长期下来,土地废了,人心散了,这不就是教授说的“内不能安”? 对外呢,前些年有些外贸商家为了抢订单,用劣质材料做产品,明明是“中国制造”,却被贴上“廉价劣质”的标签。 后来再想合作,人家首先就不信任你,这就是“外不能立”的实在体现。 不过王德峰教授的话也不是要把功利一棍子打死,毕竟过日子要吃饭,做事要讲效率,功利本身不是坏事,坏的是把道义踩在脚下的功利。 就像那些常年做公益的普通人,他们也得上班赚钱,但会拿出时间帮山区孩子捐书本,帮老人修房子,这就是把功利和道义捏在了一起。 还有现在不少年轻人开始学传统文化,不是为了装样子,而是在古籍里找“怎么做个人”的答案,知道了“义利之辨”不是空谈,是真能指导生活的道理。 教授在书里提过,民族不能靠货币立国,这话挺实在,钱能盖高楼大厦,能买先进设备,但买不来人心齐,买不来别人的真心尊重。 咱们看那些真正立得住的民族,心里都有个道义的准星,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碰。 王德峰教授撕开的遮羞布,不是为了让大家焦虑,而是提醒咱们别在奔日子的路上丢了根本。 道义这东西,不在长篇大论里,而在点滴的小事之间,只要这些小事有人在意,有人坚持,“内不能安,外不能立”的担忧就不会成真,毕竟人心底的那点良知,从来都没真的走远。 参考资料:海峡导报《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撕开了当代社会最大的“遮 羞布”:“如果一个民族的民风,伴随着重功 利、轻道义,这个民族将内不能安,外不能立……”》
网络整治的风暴来了,张雪峰可能会遇到麻烦。我赞赏张雪峰,不知道他能不能过关。因
【6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