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可以和中国‘脱钩’,但中国不能抛售美债!”美国贸易代表这话一出口,把霸权

如梦菲记 2025-09-25 14:44:13

“美国可以和中国‘脱钩’,但中国不能抛售美债!” 美国贸易代表这话一出口,把霸权逻辑摆得明明白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美国贸易代表的一句话,把华盛顿的霸权逻辑展现得淋漓尽致:“美国可以和中国脱钩,但中国不能抛售美债。”这听起来像是一种威胁,更像是居高临下的命令口吻,仿佛全球金融秩序是他们说了算。   逻辑之荒唐,放到日常生活里就是一个笑话:有人当面说要断你供货、卡你脖子、驱赶你的生意,然后转身又拍拍你的肩膀,说你手里的钱必须继续借给他花,这不是霸权是什么?   美国如今的财政状况早已不是昔日强盛,三十四万亿美元的国债高挂头顶,每年光是支付利息就得上万亿美元,这笔巨额开支,全靠全球投资者兜底,如果没有海外债权人不断买单,美国的财政早就摇摇欲坠。   中国作为主要持有国之一,手里握着上千亿美元美债,本来是市场正常配置,却在美国嘴里变成了理所当然的义务。   可笑的是,美国一边高喊脱钩,要切断技术和产业的联系,一边又想牢牢捆住中国的外汇储备,逼迫中国继续为他们的赤字托底,这种自相矛盾,赤裸裸地揭示出他们内心的恐惧。   恐惧来自何处?因为美债市场是美国财政的心脏起搏器,一旦大规模减持,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价格暴跌,收益率飙升,借钱成本上升,美元信用也会被动摇。   更可怕的是,这种动作还会触发跟风效应,日本、沙特、比利时这些持有大户很可能会选择分散风险,到那时美国再怎么吹嘘美元霸权,也挡不住投资者的理性撤离,美元信用若失去了坚实的债务支撑,它的国际地位就会真正出现裂痕。   但美国人假装看不到这些裂痕,继续对外释放“掀桌子”的强硬姿态,贸易战中的高额关税没有取消,芯片和人工智能出口限制层层叠加,甚至煽动企业迁出中国,披着所谓“去风险”的外衣,实则就是赤裸裸的打压。   美国半导体企业去年损失了数百亿美元的营收,大批工厂缩减产能、员工下岗,美国消费者买电子产品的成本增加了十几个百分点,自己挖的坑,硬要别人去填补,还要求中国乖乖当债主,这样的逻辑,不仅荒谬,更透着虚弱。   中国并非只能被动承受,过去几年,产业链的稳定性和自主性不断增强,新能源汽车、5G、高铁等领域已经能在国际舞台上正面硬碰硬,芯片自给率逐步提升,低中端产品已经满足大部分内需。   面对美元波动,中国早已开始调整外汇储备结构,逐步降低美债份额,同时推动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体系中的使用,上海石油期货合约、东盟国家间的本币结算、与中东国家的能源协议,正在一点一滴削弱美元的独霸地位。   这是一种温水煮青蛙式的变化,美国也许在短期里还能高声叫嚣,但长远看,局势的潮流已不再由它一家掌控。   放眼全球,所谓的脱钩其实无人真正响应,日本出口中国依然占去近两成份额,德国大众、法国空客每年都带着巨额订单来华,东盟十国更是与中国贸易往来日益紧密。   就连中东的老牌盟友沙特,也在接受人民币结算石油交易,全球各国的选择很清楚:市场和供应链的现实,远比美国的政治口号更有分量。   美国想要孤立中国,结果却把自己推到了尴尬的孤岛上,嘴上喊得震天响,手里的经济利益却牢牢系在中国身上。   美国的焦虑并不难理解,二战后的七十多年,它凭借美元和科技优势坐稳全球霸主的宝座,如今中国的崛起让这个位置第一次出现了动摇,它既想维持脱钩的强硬姿态,又离不开中国的市场与资本支持,这种既要又要的霸权思维,正在加速它的信用透支。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人民币在全球储备中的占比已创下新高,虽然仍远不及美元,但趋势已经明确,更多央行开始把黄金储备运回本土,开始增持人民币和欧元资产,美元霸权正在被世界一点点地削弱,这才是美国真正害怕的东西。   中国的态度很清晰,持债是市场行为,调整是根据自身利益的理性选择,不会因为美国的威胁而屈服,更不会替别人的财政窟窿无底填补,国际经济的交往必须建立在平等与互利的基础上,而不是某个国家的特权游戏。   美国想要既做“脱钩”的发起者,又做“美债稳定”的受益者,这种两头占便宜的好事,它再怎么喊,也未必有人会继续买单,世界已经走向多极化,美元霸权的幻觉终会被现实击碎。   中国不必急于表态,用实力和行动说话就足够,美债是工具,不是枷锁,全球金融的规则,也早已不再是美国一家说了算。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0 阅读:31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