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假1天、面试10分钟:我的时间,成了HR刷KPI的“数据”?》 “您好,您的

悠月月 2025-09-26 04:23:47

《请假1天、面试10分钟:我的时间,成了HR刷KPI的“数据”?》 “您好,您的简历匹配我们的岗位,明天下午3点能来面试吗?”收到这条消息时,应届生小林以为自己终于等来求职转机。可15分钟的面试里,HR既没问过她的项目经历,也没介绍岗位职责,只反复确认“能接受加班吗”“最快多久到岗”,结束时一句“等通知”便没了下文。后来小林才发现,同岗位的求职者几乎都收到了同款面试邀请——她不过是HR完成“月度面试量考核”的一枚棋子。 这种“面试刷KPI”的现象,正在职场招聘中悄然蔓延。它不是正常的人才筛选,而是HR为应付考核指标,将求职者当作“数据工具”的敷衍操作。 要识别这场“无效游戏”并不难,它往往带着鲜明的“敷衍信号”。在邀约阶段,HR很少做前期沟通,有的甚至连岗位核心要求都说不清,只靠一句“简历匹配”就急切敲定面试时间,还不容求职者协商调整;到了面试环节,更是“速战速决”——不到15分钟的交流里,没有针对岗位能力的深度提问,要么是“你还有什么想问的”这类敷衍套话,要么是反复打探薪资预期、到岗时间等非核心信息,对求职者的过往经历、专业技能毫不在意;面试结束后,反馈更是“石沉大海”,追问时只会得到“还在筛选”“有结果会通知”的模糊回复,有些甚至直接拉黑求职者联系方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荒诞的招聘乱象?根源大多指向企业不合理的考核机制。不少公司给HR设定的KPI,过度侧重“到面率”“简历邀约量”等量化指标,比如“每月必须邀约50人面试,到面率不低于40%”。为了保住绩效、拿到奖金,HR不得不放弃“精准筛选”,转而“广撒网”——管他简历是否匹配、能力是否达标,先把人邀来面试再说。还有些时候,业务部门本身用人需求模糊,今天要“3年经验的运营”,明天又改成“应届生也可”,HR找不到明确的筛选标准,只能靠大量邀约来“碰运气”,不知不觉就变成了“刷KPI”。 可这场看似“HR获利”的游戏,实则没有赢家。对求职者来说,每一次无效面试都是一场“时间与精力的双重消耗”:应届生可能为了面试请假逃课,职场人要提前调休、挤地铁跨城奔波,来回的交通费用、精心准备的面试材料,最后都成了无用功。更伤人的是心理打击——反复被当作“数据”对待,会让求职者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对职场产生抵触情绪。 而企业看似“完成了招聘指标”,实则在付出更沉重的代价。一方面,大量无效面试会消耗HR的精力,让他们没时间专注于真正合适的候选人,反而拖慢招聘效率,增加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刷KPI”的行为会严重损害企业声誉。如今的求职者早已学会“避雷”,他们会在社交平台分享被“刷KPI”的经历,用“面试15分钟,等待2小时”“HR全程看手机”等细节,给企业贴上“不专业”“不诚信”的标签。当负面口碑积累,真正优秀的人才会主动避开这类企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要打破这场无效游戏,不能只靠求职者“避雷”,更需要企业从根源上调整思路。首先,考核机制要“去量化陷阱”,将HR的KPI从“到面量”转向“入职转化率”“候选人留存率”,让HR有动力去做精准筛选,而非盲目邀约;其次,业务部门要提前明确用人需求,和HR一起制定清晰的岗位标准,避免“今天要A,明天要B”的混乱;最后,企业要建立“招聘反馈机制”,要求HR在面试后3天内给出明确回复,哪怕是“未通过”,也能减少求职者的等待成本。 对求职者而言,也可以掌握一些“反套路”技巧:接到邀约时,主动追问岗位核心职责、所需技能,若HR回答模糊,就及时止损;面试中若发现对方敷衍,可主动结束交流,不必浪费时间;遭遇“刷KPI”后,也可以在合规平台分享经历,既给其他求职者提个醒,也倒逼企业规范招聘行为。 职场招聘本应是双向选择的真诚对话,而非一场消耗信任的数字游戏。当企业放下“KPI执念”,HR回归“识人本质”,求职者才能少走弯路,职场的招聘生态才能真正健康起来——毕竟,真正的人才,从来不是靠“刷量”招来的。 面试

0 阅读:30
悠月月

悠月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