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这事儿,说白了就是“小国作大死”,现在疼得直叫唤,但晚了。 说实话,一开始谁搭理立陶宛啊?一个波罗海的小国家,人口还没北京一个区多,以前咱都懒得给它多投一眼。 可它偏不安分,非要凑到中国跟前刷存在感——2021年11月,立陶宛政府高调宣布允许台湾以“台湾”名义设立代表处,直接把一个中国原则的红线踩得稀碎,外交部长兰茨贝尔吉斯还嘴硬说这是捍卫民主,完全没掂量自己几斤几两。 当然,这波作大死的操作,没等多久就迎来了实打实的反噬,中国直接把双边关系降至代办级,相当于断了正式外交的大半条腿,经济上的精准打击更让立陶宛疼到骨子里,原本对华出口就不算多,结果从2021年的1.3亿欧元跌到2024年上半年的0.12亿欧元,跌幅超九成。 百年乳企罗基什基斯关了三条生产线,数百工人没了活干,仓库里的奶酪堆得像小山一样烂掉,有的工人甚至只能拿奶酪抵工资;靠中国市场吃饭的木材企业更惨,2022年对华出口直接归零,克莱佩达港的木材堆得密密麻麻,伐木工人举着“还我工作”的牌子堵在政府门口,场面别提多狼狈。 经济上的疼还没缓过来,立陶宛寄望的盟友支援更成了笑话,它原以为靠“反华”能抱上美国和欧盟的大腿,结果全是画饼,美国当初承诺给6亿美元信贷,实际到账还不到1%,就900万;欧盟嚷嚷着给13亿欧元补贴,最后只发了3亿,连填经济窟窿的牙缝都不够。 更讽刺的是美台画的芯片大饼,说要投150亿美元在立陶宛建五座工厂,立陶宛政府赶紧修改法律划免税地,还砸25亿欧元修基建,结果四年过去项目全无限期搁置,只留下一堆烂摊子和飙升的债务,2024年它的外债占GDP比例冲到82%,远超欧盟的安全红线。 而且,自家的物流命脉还跟着出了问题,以前靠中欧班列赚得盆满钵满的维尔纽斯铁路枢纽,因为线路被改道走波兰和白俄罗斯,货运量直接腰斩,一年少赚1亿欧元;克莱佩达港的集装箱吞吐量跌了40%,港口设备闲得生锈,连德国企业都受不了,把生产线从立陶宛迁走——就因为含立陶宛零件的产品过不了中国海关的技术性审查,谁也不想为了这么个小国丢了中国市场。 一连串打击下来,立陶宛的经济底子彻底扛不住了,2024年一年,就有1300多家企业破产,6万人失业,12万年轻人跑到德国、波兰打零工,相当于每23个人里就走一个,日子过不下去,民众的不满直接摆上了台面,民调显示76%的人认为跟中国闹翻是世纪错误,82%觉得被美台骗了,街头抗议的标语直白得很:“要工作,不要口号”。 面对这堆烂摊子,新政府想收场却又拉不下脸,一边喊着要恢复对华关系,一边又嘴硬“不觉得自己错”,这种又当又立的样子,中国只用一句先纠正错误就怼了回去。 说到底,立陶宛这出戏就是小国误判形势的典型,它以为踩中国红线能换盟友撑腰,却忘了自己只是大国博弈的棋子,用完就被随手丢开,一个中国原则是170多个国家认可的国际共识,偏它要当出头鸟,现在奶酪烂了、铁轨凉了、工人饿了,才想起求饶,可中国市场早被波兰、德国企业占了坑,想回头哪有那么容易? 这世上最不值钱的就是没实力的挑衅,最没用的就是闯祸后的后悔,立陶宛算是用全国的家底,给所有想“作大死”的小国上了生动一课,别拿自己的国运当别人的筹码,不然疼到叫唤的时候,可没人会来扶你。
立陶宛这事儿,说白了就是“小国作大死”,现在疼得直叫唤,但晚了。 说实话,一开
茂盛楼兰
2025-09-26 11:14:01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