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外国人都在嘲笑中国“境外一截中国就改航道了!!还自称给波兰造成损失!其实损失最大的还是中国自己的企业!表面上损失的是钱!更重要的损失是中国的形象! 最近有些外媒又在聒噪,拿着中欧班列因波兰突然关闭波白边境而调整路线的事情大做文章,嘲笑中国“认怂”,说什么“损失金钱和国家形象”,他们似乎永远也学不会跳出“即时反应”、“强硬表态”的二元叙事,来理解什么叫做真正的战略布局。 今年上半年的航运风波,当时某条连接中欧的重要货运航线因为境外突发状况被迫调整,原本计划途经特定海域的中国货轮,不得不临时绕远路改走其他航道。 就拿上海某物流企业来说,他们有一批发往德国汉堡的机械配件,原本走原航线 28 天就能到港,改道后多走了 1200 多海里,航程直接拉长到 35 天,光燃油成本就多花了 86 万元人民币。 更麻烦的是,这批配件是德国客户工厂生产线的急需品,延迟到港导致对方生产线停工 3 天,企业不仅赔了 230 万元的违约金,还丢了后续三个长期订单,损失加起来超过 1200 万元。 像这样的企业不止一家,深圳某电子公司发往波兰华沙的一批智能手机,原计划通过北极航线缩短航程,结果改道后只能走传统的苏伊士运河航线,运输时间从 22 天变成 38 天。 赶上欧洲手机市场的销售旺季,这批手机迟到了半个月,等运到的时候,竞品已经抢占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原本预计能卖 3000 万元的货物,最后只能降价甩卖,亏了近 800 万元。 公司负责人在采访里说,现在欧洲客户签单前都会特意问一句 “你们能保证按时到港吗”,之前积累的靠谱口碑一下打了折扣。 再说说大家关注的 “给波兰造成损失” 的说法,实际上波兰方面提到的损失,主要是某港口因货轮改道导致的短期吞吐量下降,大概影响了约 120 万美元的港口服务费。可对比中国企业的损失,这点数额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单是今年二季度,国内主要航运企业因为改航道产生的额外成本、违约金、订单流失等,加起来就超过 18 亿元人民币,涉及家电、机械、电子等多个行业,不少中小企业甚至因为资金链断裂面临倒闭风险。 更让人在意的是国际形象的受损,国外一些媒体和网友不了解背后的复杂情况,只看到 “改航道” 这个结果,就开始质疑中国企业的履约能力。 在国外某知名航运论坛上,有网友留言说 “以后不敢跟中国公司签急单了,怕他们随时改道耽误事”,还有人把这事和 “中国制造可靠性” 挂钩,这种误解对中国企业的长期海外发展影响很大。 要知道,中国外贸企业花了十几年时间,才在欧洲市场建立起 “高效、准时” 的口碑,现在因为几次航道调整,不少客户开始重新评估和中国企业的合作,有些甚至把订单转向了日韩企业。 其实改航道并非企业自愿,大多是因为境外安全风险、海域管制等不可抗力因素,企业也是无奈之举。比如某条航线因为附近海域出现不明船只干扰,为了保障船员和货物安全,航运公司才决定临时改道。 可国外舆论很少提及这些背景,只盯着 “改道” 这个行为放大,导致负面评价扩散。国内某外贸协会做过一次调查,有 62% 的欧洲采购商表示,最近在选择供应商时,会更看重 “航线稳定性”,中国企业如果不能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未来可能会流失更多市场份额。 现在中国企业也在想办法应对,有的和国际保险公司合作开发 “航道变更险”,减少违约金损失;有的和国外港口合作建立备用仓储中心,万一改道能先把货物存放在附近港口,缩短后续配送时间。但这些措施都需要时间和资金投入,短期内很难完全消除影响。 说到底,这场 “改航道” 风波里,中国企业既是受害者,也是形象受损的承受者,比起表面的金钱损失,如何重建国际市场的信任,才是更难解决的问题。 所以,当波兰关门,中国的货轮已经从另一条门走了出去,这就是战略定力的意思,有人还停留在“今天赢一局”这种短线思路,中国考虑的是“十年不被动”这种长线安全,当备用航道运转起来,当南线、港口、新铁路一个个补上去,西方媒体的嘲笑自然没有声音了。
现在外国人都在嘲笑中国“境外一截中国就改航道了!!还自称给波兰造成损失!其实损失
夜色温柔的相伴
2025-09-26 14:46:0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