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白崇禧任国防部长。他本满心期待,却发现这职位无实权,连正常公务开支审核都受参谋总长陈诚刁难。 白崇禧是桂系名将,有 “小诸葛” 称号。他没料到,看似位高权重的国防部长,竟过得如此憋屈。 报销单上的 “罗生门” 事情起于一次公务报销。1946 年 7 月,白崇禧赴上海公干,宴请美国军事顾问团产生的费用,按规定提交报销后,送参谋总长陈诚审批却迟迟无回音。 半个月后,军事会议间隙,白崇禧问陈诚:“辞修兄,我那笔公务报销送过去许久,啥时候能批?” 陈诚推了推眼镜,笑说:“健生兄,不是我刁难,你这账走国防部本部,得多审核几遍,别坏了国府颜面。” 白崇禧清楚这是托词 —— 同期,参谋本部下属的陆军总司令部申请特别经费,陈诚很快就签字批准,后续甚至有部分经费被挪用,却无人追责。 面对这种双重标准,白崇禧又气又无奈:“我是国防部长,连正常开支都要看人脸色,哪算‘军政合一’?” 白崇禧的困境从上任就注定。国防部名义是全国最高军事行政机关,内设三位次长协助工作,首位次长林蔚是蒋介石的浙江同乡兼心腹,表面帮他处理政务,实则凡事直接向蒋汇报,白崇禧的决策常被提前干预。 1946 年 8 月,林蔚拿淞沪警备司令部的城防部署图给白崇禧:“部长,您过目。” 白崇禧刚翻看,林蔚就补充:“委员长下午要听汇报,我已经提前同步了情况。” 白崇禧握着笔的手顿了顿,他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蒋介石监视之下,这种感觉比在战场上面对敌人枪口还难受。 更让白崇禧憋屈的是国防部下属业务厅的人事安排 —— 办公室、人事厅等部门,看似有权却调不动一兵一卒,这些部门的负责人清一色是黄埔系嫡系。 1946 年 9 月,一位参谋拿着军政部的武器调配方案请白崇禧签字。他仔细一看,发现原本计划拨给桂系部队的美式装备,大部分被改拨给了陈诚的嫡系部队。 他刚要在方案上批注,部门负责人突然进来说:“委员长已经定了这个方案,您直接签字就行。” 白崇禧盯着对方,最终还是放下了笔。他明白,在黄埔系把控的国防部里,自己这 “外来户” 的意见根本没人会听。 如果说人事布局是 “软刀子”,那指挥系统的分割就是 “硬约束”。按照国民政府的军事体制,国防部负责军事行政,参谋本部负责军事指挥,可实际上,实权全在参谋本部。 陈诚任参谋总长,掌控陆、空、海、联勤四司令部,还兼海军总司令,亲信分任各要职,连国防部保密局也属参谋本部。 1946 年 10 月,情报官汇报:“部长,共军在苏北有异动。” 白崇禧想调详报,情报官说:“情报直送参谋本部,我们没权限看。” 白崇禧拍桌:“我是国防部长,看不到情报怎么指挥?” 可愤怒无用,国防部成了 “聋子瞎子”,资源全在参谋本部。 陈诚在权力上专横跋扈,最终在战场上遭到了报应。1947 年初,他亲自前往徐州指挥所,指挥山东战场的作战。结果,李仙洲集团近六万人在莱芜战役中全军覆没。 更让白崇禧痛心的是,桂系的主力部队整编第四十六师也在这场战役中被歼灭,他的外甥海竞强当时担任该师副师长,战后被俘。 战役结束后,蒋介石在官邸召见陈诚和白崇禧。蒋介石问陈诚:“辞修兄,莱芜战役失利,你怎么看?” 陈诚面不改色地回答:“这是情报失误和指挥不当造成的,卑职愿意承担责任。” 白崇禧刚要开口说些什么,蒋介石却抢先对他说:“健生,你去东北吧,那里需要你。” 白崇禧一下子愣住了。他心里清楚,这是蒋介石在变相剥夺他的兵权。但他更明白,在这乱世之中,只有手里握有兵权,才能有话语权。 于是,他收拾行李,带着亲信下属,动身前往华中上任。 白崇禧到华中后扩军,很快组建 30 万桂系部队。1948 年底淮海战役关键时,蒋介石嫡系损失惨重。 白崇禧联络李宗仁、阎锡山等反蒋势力 “逼宫”。1949 年 1 月,他给蒋介石发电:“委座,局势危急,为党国前途,您暂歇吧。” 蒋介石盯着电报,双手发抖。他没料到,自己提拔的陈诚、白崇禧会联手逼他下台。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接替陈诚担任参谋总长的顾祝同,正是蒋介石倚重的嫡系将领,这一安排更凸显出桂系与黄埔嫡系之间难以调和的权力失衡。
上级有意调韩先楚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婉拒:我们不缺干部“1945年11月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