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台湾一名女地下党在宿舍被捕,临走前祈求,让她拿件衣服,敌人轻蔑的答应

浅笑对风吟 2025-09-27 00:11:40

1950年,台湾一名女地下党在宿舍被捕,临走前祈求,让她拿件衣服,敌人轻蔑的答应,随后,她在阳台取下一件旗袍,谁料她这个举动,让敌人追悔莫及......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50年深秋的台北马场町刑场,一位身着蓝色旗袍的年轻女子站在黄土坡上。 她就是萧明华,时年28岁的地下工作者。 清晨的寒风中,她整理了一下被风吹乱的头发,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 这是她生命中最后的时刻,却依然保持着从容的姿态。 萧明华的故事要从她的童年说起。 1922年,她出生在浙江嘉兴一个普通农家。 父亲萧子山是个读过几年私塾的农民,为了养家糊口曾远赴上海打工。 后来回到老家开了个手工织袜的小作坊,勉强维持一家七口的生计。 萧明华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面有三个哥哥和一个姐姐。 虽然家境清贫,但父亲坚持让所有孩子都上学读书。 少年时期的萧明华就展现出了过人的聪慧和勤奋。 她每天要走十几里山路去上学。 书包里除了课本,还总带着一本笔记本,记录着沿途的见闻和思考。 这种细致观察的习惯,后来在她从事地下工作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萧明华一家被迫迁往重庆。 在这座战时的陪都,她以优异成绩考入了白沙国立女子师范学院。 校园里聚集了许多进步学者,萧明华在这里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籍,开始思考国家的前途命运。 她以"凡人"为笔名在《黄河》等刊物上发表文章,文笔清新隽永。 连当时的名作家谢冰莹都称赞她"必将成为出色的女作家"。 哪料,萧明华最终选择了另一条道路。 1945年抗战胜利后,她进入北平师范学院深造。 在这里,她遇到了改变她一生的人,地下党员朱芳春。 经过深入交流,萧明华毅然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 当朱芳春提醒她地下工作的危险性时,她坚定地表示:"敌人的枪口可以对着我的额头,但我绝不会退缩。" 1948年,一个特殊的机会摆在了萧明华面前。 她的老师、在台湾任教的台静农邀请她去台湾教书。 经过组织研究,决定派她赴台开展地下工作。 临行前,她回老家探望年迈的父母。 望着双亲斑白的头发,她强忍泪水。 这是她与家人的最后一次见面。 抵达台湾后,萧明华在师范学院担任国文教师。 她温文尔雅的教学风格很快赢得了师生的尊敬。 没有人知道,这位年轻的女教师白天教书,晚上却在秘密收集情报。 为了工作需要,组织派朱芳春来台与她假扮夫妻。 他们在台北租了一处民居,阳台上晾晒的衣物成了联络信号。 在台期间,萧明华和战友们成功获取了多份重要情报,包括台湾的军事布防图。 最惊险的一次,他们将微缩胶卷藏在一支钢笔里,由一位老妈妈带往大陆。 每次传递情报都冒着生命危险,但萧明华总是镇定自若。 1950年初,台湾局势骤然紧张。 2月6日晚,萧明华正在批改学生作业,突然传来急促的敲门声。 她平静地收拾好桌上的文件,然后去开门。 面对冲进来的特务,她镇定地说:"请允许我收一下阳台上的衣服。" 这个看似平常的举动,实则是向同志发出的危险信号。 在狱中的278天里,萧明华遭受了严刑拷打,但始终没有透露任何组织秘密。 据同狱难友回忆,即使遍体鳞伤,她仍鼓励大家保持希望。 就义前夜,她向狱友借来梳子,仔细梳理好头发,干干净净地来,清清白白地走。 11月8日清晨,萧明华与其他三位同志被押赴刑场。 途中,她轻声唱起了《国际歌》。 枪声响起时,她的目光始终望着北方,那是大陆的方向。 32年后,萧明华被迫认为革命烈士。 她的骨灰被送回大陆,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墓碑上没有生平介绍,只刻着"归来兮"三个字,寄托着对她毕生追求的统一事业的期盼。 萧明华用她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与奉献。 在台湾的日日夜夜,她时刻冒着生命危险,却从未动摇过信念。 即便在最后时刻,她牵挂的依然是战友的安危和未竟的事业。 这种精神,穿越时空,依然令人动容。 主要信源:(中国军网——萧明华:碧血洒宝岛 魂兮赋归来)

0 阅读:78

猜你喜欢

浅笑对风吟

浅笑对风吟

关注我,一起看一看人间万千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