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于右任被国军架着离开大陆,有一张照片是他赶路时拍的,当时他正要坐上开往宝岛的飞机。 于右任这个人,说起来是民国时期的一位传奇人物。他出生在1879年的陕西三原县,一个普通的乡村家庭。从小由伯母抚养,7岁就进私塾念书,17岁考中秀才。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西逃路过陕西,当地官员要民众跪迎,他看不下去,本想上书建议处置太后,但被朋友劝住。后来他离开西安,回三原宏道书院,披发持刀拍照,表达不满。那时候他就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1903年,他中举人,印了第一本诗集,批评时政,结果被县令告发,次年清廷革除功名,通缉他。他只好逃到上海,化名进震旦公学,在报刊发文章。1905年去日本留学,结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1907年,于右任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宣传反清,可发行80天就因火灾停办。他不放弃,1909年办民呼日报,因报道被清廷控告,又停刊。接着在法租界办民吁日报,也因刺杀事件报道被查封。1910年办民立报,继续推动革命,直到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他逃亡日本。这些经历让他成为革命报人,积累了不少人脉。辛亥革命后,他当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四个月后随孙中山辞职。1918年响应护法运动,被推为陕西靖国军总司令,指挥部队。1922年参与创办上海大学,任校长。1924年出席国民党一大,当选中执委。1926年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后去苏联动员冯玉祥回国,重组军队,东进陕西。1927年卸任省主席,继续在国民党内任职。1930年起,他担任监察院院长,这个职位他干了34年。 于右任除了政治,还以书法闻名。他创立标准草书,推动书法标准化。早年创办复旦公学等教育机构,抗日战争期间支持抗战。1945年后继续监察院工作,到1949年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他在1949年3月26日提出辞去监察院院长职务,但在一片挽留声中,只好留任。南京解放前夕,一位国民党高级军官到于公馆,报告共军突破江防,要他马上离开南京。飞机已准备好,去广州或上海由他决定。他身体不好,想等一等,但军官坚持情况紧急,强使他上车去机场。他不想走,已看透国民党,不愿当随葬品。但最终被架着离开,那张照片就是那时拍的,他赶路登上飞往台湾的飞机。 离开南京后,于右任先到上海,没住多久,解放军大兵压境,他与次子仲岑、儿媳周宝珠及两个孙子一道去广州。最后在蒋介石催促下,辗转飞往台北。1949年11月下旬,他得知妻子和女儿还在重庆,从台北飞到重庆。但妻子女儿等不着他,前几天去了成都。他很后悔,对随行人员说,要是早来几天就见到了。在重庆,他设法联系妻子,想让她们返回,但没成功。11月29日,解放军攻城炮声越来越紧,在众人劝说下,他乘飞机飞返台湾。这一走,就再没机会回大陆。在台湾继续做15年监察院院长,直到去世。 在台湾的15年,于右任的监察院长职位形同虚设,几乎无所事事。他多病,1953年在监察院年度总检讨会上说,年来多病,大声讲话头部便痛,老天爷留他是罚他,苦工日子尚未完满。从这些话能看出他的无奈。唯一值得一提的是1957年弹劾行政院长俞鸿钧。俞鸿钧1954年继陈诚后任行政院院长,因为1949年将价值数亿美元的黄金白银从上海运往台湾,受蒋介石器重。他占着中央银行总裁公馆,开支如饭菜、木炭、煤气、水电都由银行支付。银行基本没业务,还雇120多名司机工友,房屋租费每年多达36万元以上。 监察委员了解这些事实后,向俞鸿钧提出质问,多次约他到监察院回答,他都置之不理。于右任对俞鸿钧目无监察院的行径很愤慨,1957年12月10日亲自主持会议,弹劾俞鸿钧。监察委员们认为俞欺人太甚,群情激昂,通过弹劾案,并向新闻界公布,俞鸿钧处境狼狈。这事惊动蒋介石,1958年1月16日在台北中山堂召集近两百人开会,公开袒护俞鸿钧,说弹劾各点不能全责备俞个人。蒋当面斥责于右任,说院与院争执可由总统召集有关院长会商解决,问为何不报告他让他召集。这事对于右任打击很大。从此他寄情诗词书法,日读四朝学案,不再打老虎也不拍苍蝇。到监察院批阅文件,只批单字如“是”、“行”、“商”、“阅”,加上签名“右任”,总不超过三个字。 于右任的一生,其实挺接地气的。他从乡村小子起步,靠自学和胆识投身革命,办报、办学、当官,一路坎坷却坚持下来。在政治上,他不是蒋介石的核心圈子,但监察院长的位置让他见证国民党从大陆到台湾的转变。1949年那次被架走,反映出当时国民党内部的混乱和强制。他不想去台湾,但形势逼人。那张照片成了历史见证,提醒人们乱世中个人的无奈。他在台湾的晚年,基本闲置,身体多病,但书法成就让他留名后世。标准草书就是他的贡献,推动了书法规范化。1964年11月10日,他去世,结束了传奇一生。
1949年,于右任被国军架着离开大陆,有一张照片是他赶路时拍的,当时他正要坐上开
小史论过去
2025-09-27 09:12:1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