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为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停留一秒钟!他是高伯龙院士,1928年,出生于广西南宁,是我

恰似江楼月 2025-09-28 00:32:58

请为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停留一秒钟!他是高伯龙院士,1928年,出生于广西南宁,是我国第一代“陀螺人”中的先锋。 说起高伯龙这个人,总觉得他的一辈子就是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从广西南宁那个小地方走出来,硬是把激光陀螺这块硬骨头啃下来了。1928年6月29日,他出生在南宁,原籍岑溪,那时候广西正乱着,日本侵略军到处烧杀抢掠,家里条件一般,他从小就得咬牙坚持。1944年,他读高二,眼瞅着国家遭罪,气不过,就扔下书本去从军报名。那时候青年人蜂拥而上,可选拔严,很多人都没上前线,他也没赶上直接打仗。转念一想,干脆用脑子帮国家吧,这么着,他就把方向对准了科技这条路。 三年后,1947年,高伯龙考上清华大学物理系。那年头考清华可不是闹着玩的,他本来对数学感兴趣,但考虑到核研究啥的,就选了物理。学校里,他跟杨士莪、何祚庥他们是同学,成绩拔尖,大家都说他脑子转得快。1951年毕业,本想留校读研,结果被分到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从那儿起,他就扎进理论物理里,1954年开始搞研究,埋头算方程、推公式。1962年,他升副教授,那时候才34岁,算是年轻有为。研究所的日子让他打下扎实基础,数理功底深厚,后来用得上。 转眼到1970年代,国家急需搞国防科技。1971年,钱学森给国防科大递了两页纸,上面是激光陀螺的大概原理。那玩意儿是导航的核心,国外美苏早玩得转,可咱们起步晚,两次尝试都栽了跟头。1975年,高伯龙面临第三次大抉择,全国基础课部撤销,他被一家激光单位“收容”进去,就这么接手激光陀螺项目。国内好几家单位都因为闭锁效应这关过不去,灰溜溜撤了,他却不认怂。闭锁效应是激光陀螺的死穴,光束一转就锁死,测不出角速度。他结合实验,埋头算了几个月,1975年11月和1976年1月,在全国激光陀螺学术会议上两次发言,点明症结,还提出咱们独有的四频差动方案。这方案完全原创,没半点国外经验可抄,等于从零起步。 从那起,高伯龙就带着团队干了40多年。激光陀螺涉及光机电顶尖技术,国内镀膜机穿透率才千分之一,人家起步要万分之一,差距大得吓人。光学加工、机械加工、真空技术、信号处理,全是难题,一个卡壳就三年。最难的时候,实验费只剩10万,项目随时可能黄。1981年,208研究室成立,他当主任,实验室从铁架子、点焊机自制高压电源开始,啥都得自己抠。1984年,实验室样机鉴定,本来眼看过关,结果突发故障,专家直摇头,说这“中国特色”方案有原理错,建议放弃。高伯龙顶着压力,瘦了13斤,咬牙一年内搞定,样机通过鉴定,证明理论站得住脚。 1993年,工程样机鉴定又出岔子,精度不稳,他直接立下军令状,承诺一年解决。团队加班加点,攻克镀膜、镜片啥的,终于1994年通过鉴定。同年,全内腔He-Ne绿光激光器也出来了,咱们成了继美德后第三个掌握这技术的国家。那激光器纯度高,稳定性强,直接推高了陀螺精度。1997年,高伯龙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那年他69岁,算是对这些年坚持的肯定。1998年,激光陀螺开始装上国产武器系统,成了“武器之眼”和“导航之芯”,让精确打击靠谱多了。 进21世纪,高伯龙退休了,可闲不住,又盯上新型激光陀螺。这款要抗损耗、抗温度变,适合战场乱局。他提出惯导系统加转台的思路,2008年长沙那场大雪灾,他80岁了,还晚上去实验室盯数据。2010年,双轴旋转式补偿系统面世,精度全国第一,彻底治了漂移误差这老毛病。旋转式惯导成了国内主流,批量生产后,卫星上也用上了。2017年,卫星首飞成功,他躺在病床上听到消息,脸上乐开了花。 高伯龙的贡献不光是技术,还在人上。他带出30多个博士生,全成了激光陀螺骨干,像龙兴武,就专攻工艺,帮样机精度上台阶。他对学生严,课题全是急需的难题,强调实践为王。保密工作让他低调,一辈子没啥名气,晚年穿汗背心干活,人家叫他“背心院士”。其实他有哮喘,住院三年还堆书看资料,跟学生聊项目。 2017年12月6日,高伯龙在长沙病逝,89岁。走前,他把未完事交代清楚。没了人,可他的方案还在转,激光陀螺精度从微弧秒级爬到世界前列,咱们成了美以外第二大强国。想想他从南宁小子到陀螺奠基人,中间多少次失败,多少质疑,全靠那股子实打实的钻劲。国家强了,靠的就是这种人,埋头苦干,不求回报。激光陀螺如今在导弹、飞机上转着,保着咱们的安全,这光亮是他点起来的,照着后辈往前走。

0 阅读:33
恰似江楼月

恰似江楼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