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月15日,侦察排排长杨仕春执行任务时被敌军发现,为保护3名战士,他留

尔说娱乐 2025-09-28 08:43:36

1985年1月15日,侦察排排长杨仕春执行任务时被敌军发现,为保护3名战士,他留了下来,完成侦查任务后却被炮弹炸断双腿。当时他拒绝战士救援,不想他们为自己牺牲。后来战士们还是把他救了下来。 主要信源:(新浪军事——无腿英雄“四级跳” ——透视南京军区某师医院主治医师、全国自强模范杨仕春的幸福观) 1985年边境军事任务中,炮弹炸响的瞬间,侦察排长杨仕春的双腿被撕裂。 鲜血浸透军装,意识模糊间,他仍死死攥紧侦查资料。 三名年轻战士试图折返营救,却听见他用尽力气嘶吼: "任务要紧!这是命令!" 浓烟中,战士们含泪后撤,而杨仕春在剧痛中看着自己扭曲的双腿,摸出急救包试图扎紧股动脉——作为老兵,他太清楚这样的伤势意味着什么。 野战医院的帐篷里,军医面对粉碎性骨折的残肢沉默了。 感染风险和高位截瘫的可能性像两座大山,但杨仕春醒来后的第一句话却是: "腿不要了,能让我尽快归队就行。" 然而现实远比想象残酷:为清除坏死组织,他在半年内经历12次手术,右腿从大腿根部截除,左腿仅保留15公分股骨。 每次手术醒来,他总盯着帐篷顶部的褶皱数数,仿佛那一道道布纹是丈量生命韧性的刻度。 康复训练室的镜子前,杨仕春第一次见到安装假肢的自己。 钢架和皮革构成的"双腿"需要靠腰腹力量操控,残端与接受腔摩擦产生的剧痛常让他夜不能寐。 有次训练摔倒,假肢关节螺丝崩飞,他趴在地上用肘部爬行三米够到工具包,额头抵着墙板自行维修。 护士发现时,他肩胛处的军装已被汗水晕出盐霜。 这种近乎自虐的坚持背后,藏着更深的焦虑: 部队政委曾委婉提及"特级伤残可安排休养",但这位曾带出全军比武冠军排的硬汉,绝不能接受成为被照顾的对象。 转机发生在某个清晨。 杨仕春偶然见到邻床小战士因术后感染高烧呓语,整夜握着军医的手喊排长。 那一刻他忽然意识到,虽然不能再持枪冲锋,但战场救伤的经验和无数次手术的经历,让他比任何人更懂伤员的生理心理需求。 于是当别人练习走路时,他借来《实用骨科学》垫在假肢下研读,残肢压出深紫淤痕仍不松懈。 医生查房时常见到这样的画面:晨光透过纱窗,这个失去双腿的军官弓着背,左手压住颤抖的右腕,一笔一画描摹人体解剖图。 决定学医后,杨仕春的生活变成双重战场。 每天黎明,他骑着特制三轮车赶往县医院实习,20公里山路上,假肢踩踏踏板的频率总比常人慢半拍。 有次暴雨冲垮路基,连人带车陷进泥潭,他卸下假肢匍匐爬行百米才找到农舍求助。 夜晚则属于挑灯苦读,妻子艾丽总在灶台边给他留盏煤油灯——因为假肢久坐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他常要站立阅读,书本便搁在糊着报纸的窗台上。 四年间,他整理出6本厚厚的病例札记,甚至用假肢支撑平衡,在自己身上练习针灸取穴。 1995年穿上白大褂那天,杨仕春在更衣室待了很久。 镜中人的军装右袖管别着红十字袖标,白大褂下摆垂落时遮住了假肢关节。 但当他推开诊室门,患者看到的永远是挺直如松的坐姿和温度计般精准的按压诊断。 有个细节在病友间流传:杨医生问诊时总会不自觉用指尖轻叩桌面,那是他多年靠假肢行走养成的习惯——通过震动判断接触面承重情况。 军医院放射科的老护士记得,杨医生总抢着值夜班。 深夜急诊的战士见到他,会不自觉并拢脚跟敬礼。 有个训练骨折的新兵憋红脸问: "首长,您这假肢…疼吗?" 他掀起白大褂敲敲金属关节: "现在它是我第三十七条腿,前三十六条都牺牲在战场了。" 玩笑背后是严苛的自我要求:为保持残端肌肉力量,他二十年坚持用假肢攀登医院后山300级台阶;为防褥疮感染,他发明了带弹簧支架的专用座椅。 杨仕春的处方笺有串特殊编号"85.1.15"——受伤那天的日期。 有次救治突发心梗的退伍老兵,他跪地做胸外按压时假肢关节突然崩裂,金属支架刺穿皮肉。 他却让人拿来绷带简单固定,继续指挥抢救直至老人脱险。 事后护士长红着眼眶说: "您这腿得马上处理!" 他摆摆手: "我比患者多扛过三十六次手术,这点伤算啥。" 当年反对婚事的岳父,后来常抱着外孙看杨仕春出诊视频: "你爸这双手救的人,比咱村人口都多。" 而妻子艾丽最珍视的,是丈夫用假肢踩着缝纫机改制的医用药箱——加宽的背带能减轻肩压,侧袋专门放置残疾患者康复资料。 这个药箱跟随他巡诊上万次,皮革边缘已被摩挲出包浆。 如今在军区医院荣誉墙照片上,杨仕春的假肢永远笔直并拢,白大褂袖口露出半截军用指南针。 有年轻医生问起坚守的秘诀,他指指窗外训练场: "那些孩子受伤时,得有个见过血的老兵告诉他们——命抢回来,就得好好活。" 说这话时,他假肢的液压系统发出轻微声响,像极了下雨前远方隐约的雷鸣。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0 阅读:65
尔说娱乐

尔说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