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尔军政府把法国铀矿、中国油企、澳洲金矿一口气收归国有,不是莽撞,是算准了“穷国也能掀桌子”。 六月十九日,尼日尔突然宣布,将法国欧安诺旗下的索迈尔铀矿公司收归国有,法国政府持股比例超过九成,这几乎就是直击法国国家利益,原本就紧绷的法尼关系,直接就拉响了警报。 尼日尔解释称,法国公司的运营“违法、不负责”,还点名法国对尼日尔抱有敌意。 这话一出,配套行动就是资产全数收回,股票归属尼日尔政府,尽管放话称会补偿股东,但谁都看得出,法国的损失已经无法弥补。 接着尼日利亚把矛头又指向了中国,中石油多年前就在尼日尔投入巨资,修建了近两千公里长的输油管道和炼油厂,占其全国原油出口的七成,这条完整产业链,一度是撑起尼日尔财政的重要支柱。 但军政府在三月突然变脸,先是没收了中石油四亿美元的资金,还驱逐三名中方高管,随后,一家在首都投资兴建的酒店被强行查封。 更夸张的是,当尼日利亚的石油公司欠着中资企业四亿美元的时候,却反手开出一张一点三亿美元的巨额税单。 澳大利亚也没能幸免,今年八月八日,尼日尔宣布将利普塔科金矿收归国有,这也是境内唯一达到工业规模的金矿。 背后的澳企麦金内尔资源公司,被指投资承诺六年未兑现,还拖欠工资与税款,矿场债务压顶,多次停产。 今年五月矿区甚至遭遇炸弹袭击,工人丧生,经营早已乱成一锅,军政府的出手多少带着“顺水推舟”的意味。 把三起事件放在一起看,军政府的逻辑就清楚了:与其任由外国资金主导资源,不如亲手拿回控制权。 尼日尔经济基础薄弱,安全问题严重,长期配合外国资本换来收益有限,索性选择国有化,把这张牌握在自己手里。 事实上,类似的趋势在非洲已有迹象,越来越多非洲国家不愿意再被外资“薅羊毛”,纷纷提起资源回收的主权声音。 尼日尔的邻国布基纳法索和马里,也在把法国公司推向边缘,形成了一股区域性的反西方潮流,尼日尔的决定,在这种氛围下显得并不孤立。 问题在于,这种方式存在风险,短期内,它确实能带来民族情绪的激增,让政府获得掌声。 但矿业运转需要的不是口号,而是资本、技术与安全,尼日尔全部短板都暴露在这里,一旦接管后无法解决债务和生产,国有化资产很可能就变成新的财政负担。 这种做法也彻底打击了投资者信心,一个动辄收回外企资产的国家,自然没人愿意再投入资金,未来,尼日尔要想重新吸引海外资本,将会更加艰难。 中国、法国、澳大利亚的企业也不会轻易罢休,必然会通过法律或外交手段反击。 尼日利亚这场掀桌子的赌博,看似拿到钱和主动权,但长期等待尼日尔的可能是更沉重的代价。
德国垮了,法国崩了,英国也开始游行了!欧洲出了什么问题?俄罗斯为什么仍然很稳?一
【2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