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的最新答案很强硬!就在昨天,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真诚地告诉俄罗斯,即只要让乌克兰停电,那么也不要指望乌克兰会软弱。 自2022年俄乌冲突全面爆发以来,双方对能源基础设施的攻击便成为常态。2024年8月,乌克兰全境曾因俄军空袭陷入大规模停电,超过三分之二的发电能力被摧毁。 当时,泽连斯基呼吁民众“靠坚强抵御严冬”,但现实是,数百万家庭在零下十度的寒冬中失去暖气,医院被迫启用柴油发电机维持手术,学校通过蜡烛照明上课。而俄罗斯方面则称,攻击能源设施是为了削弱乌军作战能力,而非针对平民。 这种“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脚”的循环,在2025年9月达到新高度。泽连斯基的表态背后,是乌克兰对俄方能源战的直接反击。据乌克兰能源部数据,2025年俄军已对乌能源设施发动237次空袭,导致第聂伯河水电站、扎波罗热核电站周边输电网络多次瘫痪。 而乌克兰的应对策略,从最初的被动修复转向主动威慑——通过无人机袭击俄境内变电站、切断对克里米亚的电力供应等方式,试图让俄方感受到同等痛苦。 乌克兰的强硬底气,部分来自其战时经济的特殊转型。2025年7月,新任总理尤利娅·斯维里坚科上任后,推出三项改革:将军需审批时间从45天压缩至72小时,用区块链技术追踪物资流向。 吸引德国投资将哈尔科夫坦克厂产能提升三倍;合并经济部与能源部,强制第聂伯河水电站24小时供电兵工厂,哪怕农村每日限电四小时。 这些措施使乌克兰国产装备比例在半年内从40%提升至50%,但代价是基础教育经费削减53%、医疗经费削减47%,500万人依赖政府粮食救济。 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模式,本质是将国家资源全部倾斜至战争机器。乌克兰通过与美国签署锂矿开发协议,获得15亿美元军费和120亿美元长期投资,但代价是未来矿产收益与美国五五分成。 斯维里坚科政府甚至成立“军备总局”,直接向总统汇报,集中管控军工采购。这种极端操作虽提升了国防效率,却让社会民生濒临崩溃——2025年个人所得税上调至21%,年收入不足5000美元的家庭负担激增。 乌克兰的强硬姿态,也与西方援助的波动密切相关。2025年上半年,美国对乌军事和财政援助到位率仅44%,大量资金卡在国会审批。特朗普在竞选中甚至放话,若重新执政将冻结对乌援助,并对欧盟商品加征45%关税。 相比之下,欧盟承诺提供830亿欧元援助,其中210亿欧元专用于军工现代化,但条件是乌克兰需在六个月内完成军工国产化、后勤机制固化和能源系统复原。 这种“外部输血”与“内部造血”的双重压力,迫使乌克兰选择更激进的策略。泽连斯基在9月27日的发言中,不仅警告俄方,还向特朗普提出“购物清单”:要求美国提供“战斧”巡航导弹,而非仅限ATACMS战术导弹。这种“要价”行为,暴露出乌克兰对西方援助持续性的焦虑——若外援中断,其战时经济可能瞬间崩盘。 在这场能源与经济的博弈中,最危险的变量是核设施。扎波罗热核电站自2022年起多次成为攻击目标,国际原子能机构多次警告其面临“严重风险”。 泽连斯基的前顾问曾透露,若战败,乌克兰可能炸毁核电站,这种“同归于尽”的威胁虽未获官方确认,却反映出局势的失控风险。一旦核设施被击中,辐射云可能扩散至东欧,引发全球性灾难。 俄乌冲突的本质,已从领土争夺演变为“谁先拖垮谁”的消耗战。俄罗斯现役军人达132万,2025年计划扩军至150万,主战坦克月产能200辆。 乌克兰则依赖北约军援,同时通过提高矿工工资至战前三倍、建立无人机创新园等方式,试图实现技术突围。双方都不愿让步——俄罗斯要求乌克兰书面承诺不加入北约,乌克兰则坚持恢复1991年边界。 泽连斯基的强硬表态,是这场持久战中乌克兰的必然选择。当战争进入第四年,和平谈判的窗口已几乎关闭,剩下的只有“以战止战”的残酷逻辑。对普通民众而言,停电、限电、粮食短缺已成为生活常态;对国际社会而言,如何避免核灾难、如何推动有意义对话,成为比战术得失更紧迫的命题。 这场冲突的最终走向,或许将取决于谁能在这场“极限压力测试”中坚持更久。但无论如何,当能源设施成为武器、核风险悬于头顶时,人类已站在危险的边缘。 那么,大家是如何看待乌克兰的强硬策略?这场战争的终点,真的只有“你死我活”一种可能吗?
乌克兰的最新答案很强硬!就在昨天,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真诚地告诉俄罗斯,即只要让乌
现象研析所
2025-09-28 12:00:1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