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不是神仙,判错案不是偶然,而是系统里漏掉的那根线。 我们总以为法律是冰冷的铁律,可真正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往往是某个法官凌晨三点看卷宗时打的一个哈欠,或是一句没被核实的证词。 这不是阴谋,是人性的缝隙。 中国法院早就悄悄开始用AI当“第二双眼睛”。 杭州互联网法院去年靠系统揪出17起程序漏洞,不是靠举报,不是靠内部整顿,是机器在成千上万份文书中,发现了人眼容易忽略的证据断点。 这不是科幻,是每天都在发生的现实。 更值得琢磨的是,中央今年明确说:错案要终身追责。 哪怕法官退休十年,只要查出问题,一样要问责。 这不是做样子,是真动了刀子。 过去我们总觉得法官是“铁饭碗”,现在才知道,他们的饭碗,其实系在每一份判决的细节里。 国外也一样。 新加坡用AI比对同类案件,发现量刑偏差就拉警报;德国抽样复核,98%的AI指出的问题,法官最终都改了。 他们不靠AI判案,但靠AI盯人——盯那些自以为是的疏忽,盯那些不愿重查的懒惰。 我们不需要AI取代法官,我们需要的是:当一个法官觉得“这个证据差不多就行”时,有个声音冷冷地提醒他——你漏了什么。 最好的监督,不是事后追责,是事中提醒;不是靠举报,是靠系统自动发现。 技术不是冷血,它只是把人性的漏洞,变成可被看见、可被修正的bug。 如果有一天,普通人也能在公开渠道看到:“这份判决曾被AI标红,法官选择忽略”,那才是法治真正的透明。 不是要审判法官,是要让每一个判案的人,都不敢轻慢。
法官不是神仙,判错案不是偶然,而是系统里漏掉的那根线。 我们总以为法律是冰冷的铁
寒鸦栖复惊
2025-09-28 15:53:23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