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芯片断供更可怕!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毫不客气地表示:“关键技术都在我们手中,若我们决定切断大陆芯片供应,他们将束手无策!”不仅如此,他再一次强调:“我的身份一直是美国人,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这番话在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微妙的当下,瞬间引发热议。而比亚迪总裁王传福那句“芯片是人造的,不是神造的”,则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解读这场技术博弈的另一个视角。 张忠谋敢说这样的话,核心底气来自台积电在芯片代工领域的统治力。作为这个行业的开创者,台积电如今在高端芯片制造市场几乎没有对手,全球那些最核心的AI芯片、手机芯片,大多要靠它生产。 为了配合美国的技术管制政策,台积电已经大幅缩减了对大陆市场的先进制程供应,从2019年到2025年,大陆业务在其营收中的占比从10%降到了不足5%。 这种说砍就砍的底气,还来自它和美国的深度绑定,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砸下了巨额投资,光是已经动工的工厂就计划建六座,第一座工厂2024年底就开始量产先进工艺,产能早就被苹果、英伟达这些美国企业提前锁定。 在张忠谋看来,握着技术和美国市场这两张牌,自然有资格放出“切断供应”的狠话。 但这种底气背后,藏着台积电难以言说的尴尬。它一边配合美国政策缩减大陆业务,一边又不敢彻底放弃这块市场。 台积电南京工厂至今还在满负荷生产,主要做汽车、家电能用的成熟工艺芯片,每月的产能能占到全球同类市场的不小份额。 这是因为成熟制程芯片需求稳定,而且大陆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丢了这块业务,台积电的产能利用率和营收都会受影响。 然而,台积电自己的生产也离不开全球供应链,虽然它在美国建了工厂,但很多关键设备和材料还是得依赖全球调配,一旦地缘政治有新的变动,它的生产节奏随时可能被打乱。 张忠谋反复强调自己的美国身份,更像是在为这种左右摇摆的商业决策找一个身份注脚,却掩盖不了企业在利益与政治之间的纠结。 张忠谋说大陆“束手无策”,但王传福的回怼早有事实支撑。比亚迪作为新能源汽车巨头,曾经也吃过芯片短缺的亏,车子造好了却因为缺芯片没法交付。 但这种困境反倒成了自研的动力,现在比亚迪的车子已经用上了不少国产芯片。 2025年推出的“天神之眼”智驾系统,根据车型不同搭配了不同芯片方案,中低端车型用的是国产地平线芯片,高端车型虽然还用了部分进口芯片,但核心的控制芯片已经实现了国产化。 王传福说“芯片是人造的”,潜台词其实是技术攻坚靠的是脚踏实地,不是谁的专属。 比亚迪的做法不是非要和台积电在高端芯片上硬碰硬,而是先把自己最急需的芯片搞明白,从汽车这个具体的应用场景切入,慢慢把供应链做扎实。 这种从需求出发的创新,比单纯追着技术跑更接地气,也更有韧性。 比亚迪的突破不是孤例,而是中国芯片产业在成熟制程领域稳步前进的缩影。张忠谋可能盯着高端工艺的差距,但他没看到大陆在成熟制程上的布局有多扎实。 中芯国际现在把主要精力放在28nm及以上的成熟工艺上,2025年还在不断扩产,这些产能主要供应汽车、工业设备这些领域,刚好补上了市场的缺口。 而且国产设备也跟着起来了,像刻蚀机这种关键设备,在成熟制程的生产线里已经用得越来越多,国产化的比例已经超过了一半。 这背后是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合力,2025年9月,商务部就针对美国的芯片歧视性措施发起了反歧视调查,把2018年以来的关税、设备限制等都纳入调查范围,这可不是被动应对,而是主动维护产业发展的环境。 把张忠谋和王传福的话放在一起看,能清楚看到两种产业逻辑的碰撞。张忠谋代表的是技术垄断的逻辑,靠着先发优势和全球分工占据顶端,然后用技术壁垒限制别人发展。 但这种逻辑有个致命弱点,就是太依赖外部环境,一旦供应链或市场有变动,优势就可能缩水。而王传福代表的是应用驱动的逻辑,不管技术多高端,最终得用在产品里才算数。 中国有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消费电子市场,这些市场产生的巨大需求,就是技术创新最直接的动力。 比如汽车芯片,因为新能源汽车卖得火,2025年的市场规模快到千亿了,这么大的需求缺口,自然会吸引企业去研发、去生产,这种由市场催生的创新,比单纯靠技术垄断要扎实得多。 张忠谋或许忘了,半导体产业从来没有永远的霸主。几十年前美国垄断存储芯片,后来被日本企业突破;再后来韩国三星又在存储领域崛起,挑战了日本的地位。 技术壁垒能维持一时,却挡不住持续的创新。现在中国芯片产业走的路,就是当年日、韩走过的路,从自己最需要的领域做起,从成熟技术练手,慢慢积累经验和人才。 台积电现在虽然强,但它的产能布局越来越分散,成本在上升,而中国企业靠着本土市场,能把研发成本摊薄,把技术迭代的速度加快。 这场博弈里,没有谁能真正“切断”谁的发展。 资料:张忠谋:“关键技术都在我们手中 海峡导报
全网都在讲小米吹了半天自研芯片,结果用了高通。好像他们说得都对,问题来了:1.
【81评论】【7点赞】
hzh
为什么不把台积电在南京的工厂以反倾销理由关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