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劲打!” 变成家长的角斗场 两个孩子在玩耍中发生了推搡,这本是童年里再寻常不过的一幕。然而,当一位母亲的声音划破空气——“使劲打!”——整个事件的性質就徹底改变了。 无论是让儿子使劲反击,还是默许女孩继续动手,这句来自成年人的“指导”,都像在火星上浇了一桶油。它瞬间将孩子间试探界限的普通摩擦,升级为必须决出输赢的“战争”。更令人担忧的是,在那个年龄段,由于身体发育的差异,小男孩往往并非同龄小女孩的“对手”。当争执演变成“招招抡脸和脑袋”的全武行,伤害便已超越了玩闹的范畴。 这位母亲脱口而出的怂恿,暴露的正是许多家庭教育的盲区。它错不在保护自己的孩子,而在于用最原始、最激烈的方式,剥夺了孩子学习如何处理冲突、如何表达情绪、如何建立边界的机会。她递上的不是解决问题的钥匙,而是一把名为“暴力”的锤子。 这一幕也让无数旁观者心生感慨:“当父母不用考证,就能上岗是真的可怕。”这并非一句戏言。养育孩子,需要的不仅是爱与本能,更是理解与智慧。但凡对儿童心理有最基本的了解,就会明白,此刻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煽风点火的“教练”,而是一个能帮他们冷静下来、引导他们说出委屈、并教会他们“喊停”的领路人。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playground 则是他们最早的社会学课堂。在这个课堂上,家长如何当“助教”,或许比孩子如何当“学生”更为重要。因为我们递给他们处理矛盾的方式,很可能就是他们未来看待世界的方式。
原来不扫兴的父母都拥有孩子视角
【4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