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8月,国民党驻盐城的师长李铁民下令将城内一百多地下党杀害,少将韩君明劝他:“老铁,城破在即,你还是留个后路吧,不要把事情做绝。”[无辜笑] 李铁民的履历很复杂,他原本跟着郝鹏举混,而郝鹏举这个人在军阀混战时期就像墙头草,先投了蒋介石,抗战时当了汉奸,日本投降后又声称自己是“起义”,1947年初,郝鹏举在战斗中被打死,他带着残兵败将投奔国民党,被编入整编第72师。 这样的出身让他在国民党内部抬不起头,上级给了编制,却处处提防,重要任务轮不到他,关键时刻也指望不上支援,盐城被围后他既要应付城外的进攻,又要承受内部的猜疑,心理压力大到极点。 8月下旬的一个夜晚,他把几个心腹召集起来,咬着牙说:“城破在即,监狱里那些人不能留,全部处决。”这话一出口,参谋长韩君明脸色就变了。 韩君明比他冷静得多,他让其他人退下,单独跟他谈了两个多小时,他说的不是什么大道理,就是摆事实算账,现在杀人有什么用,解放军马上就要进城,到时候一查,这笔血债算在谁头上,部下们也得跟着倒霉。 韩君明接着分析,解放军优待俘虏是出了名的,很多被俘的国民党军官后来都得到了安置,但如果在城破前夕大开杀戒,那就彻底堵死了所有人的活路,保住这些人,至少还能在谈判时多个筹码,说不定能换来从轻发落。 这番话说得他动摇了,他在屋里来回踱步,最后长叹一声:“行,听你的,撤销命令。”监狱里的一百多人就这样逃过一劫。 三天后解放军攻入盐城,他率部投降,审讯时办案人员重点询问了监狱里那批人的情况,当得知他最后关头撤回了处决令,态度明显缓和了许多,最终他因为这个决定获得了宽大处理,没有被列入战犯名单。 李铁民的故事说明,即便是在那个生死存亡的时刻,理性思考还是能战胜冲动情绪的,韩君明的劝说不是讲什么宏大道理,就是把利害关系说清楚,让李铁民明白什么选择对自己更有利,这种务实的态度,在战争末期显得格外重要。 那场战争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但类似的抉择时刻在人生中总会遇到,是图一时痛快还是为长远考虑,是坚持到底还是及时止损,每个人的答案可能不同,但李铁民的经历至少提供了一个参考,关键时刻听劝,往往是最明智的选择。 网友们敬佩不已: “这种历史关头的选择真的太震撼了,一念之间就是一百多条人命啊。韩君明真是个明白人,一句话点醒了梦中人。” “李铁民这种人就是乱世里的典型投机分子,好在最后听了劝,给自己留了条活路,要是真动了手,肯定被枪毙了。” “看完才发现历史课本从没讲过这些细节,原来解放战争时期还有这样的故事,国军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啊。” “郝鹏举这个上司真是够坑的,带着部下反复横跳,最后把自己作死了,李铁民也是倒霉,跟了这么个主子。” “最佩服韩君明这种冷静的人,在那种情况下还能保持清醒,用最有效的方式劝住了上司,这才是真智慧。” “所以说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李铁民最后没下杀手,也算是救了自己一命。” “这些历史细节值得让更多人知道,比电视剧精彩多了,希望多发掘这样的真实故事。” 如果你处在韩君明的位置,会用什么理由来劝李铁民,是讲利害关系,还是谈人道主义? 官方信源: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
1947年8月,国民党驻盐城的师长李铁民下令将城内一百多地下党杀害,少将韩君明劝
轩叔观察
2025-09-29 10:25:05
0
阅读: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