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为什么灭亡?因为苏联从建国时就是把全国的财富视为一个政党的财富,并且政党政府享有各种特权,随意支配国家财富,各种特权就是对普通人民的掠夺。 曾经喊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国家,最终栽在了自己培养的特权阶层手里。 当初列宁领导十月革命时,彼得格勒的工人冒着枪林弹雨冲向冬宫,可不是为了让少数人霸占国家财富,而是盼着能打碎沙皇时代的枷锁,真正过上“人人有饭吃、人人有尊严”的日子。 可谁能想到,革命胜利才几十年,那些曾经的“革命同志”就变成了新的剥削者。 这种特权从斯大林时期就扎下了根。当时莫斯科有个“1号特供商店”,门脸不起眼,却藏着普通百姓连做梦都见不到的宝贝:美国的罐头、法国的香水、德国的手表。 只有苏共中央委员以上的干部才能进,他们拿着专门的“供应卡”,花着象征性的价格就能把这些奢侈品搬回家。到了勃列日涅夫时代,这事儿更是成了公开的秘密。 那时候的特权阶层有个专门的称呼——“ nomenklatura ”(干部名册阶层),他们的子女从出生起就自带“金汤匙”:上最好的寄宿学校,夏天去黑海的疗养院度假,就连找工作都能直接进部委机关。 反观普通人家的孩子,就算成绩再好,想进莫斯科大学都得托关系、走后门。 更让人寒心的是,这些特权阶层还把国家资源当成自家生意。勃列日涅夫的女婿丘尔巴诺夫,原本就是个普通警察,靠着老丈人的关系当上了内务部副部长,短短几年就靠倒卖石油配额赚了上千万卢布。 那时候苏联工人一个月工资才几十卢布,普通人想买台洗衣机都得等上三五年,这种赤裸裸的差距,比寒冬里的冰雪还让人刺骨。 特权阶层的贪婪,直接把苏联经济拖进了死胡同。本来计划经济是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可到了后期,却成了干部们中饱私囊的工具。工厂厂长为了完成上级的“指令性指标”,故意虚报产量,把不合格的拖拉机零件堆在仓库里,结果导致集体农庄的收割机坏了没人修,麦子烂在地里也收不回来。 1980年代初,苏联粮食产量连年下降,城市里面包、黄油频频断货,政府却还在把大量粮食出口换外汇,用这些钱给特权阶层买进口轿车和奢侈品。有数据显示,当时苏联军费开支占GDP的15%-20%,钱都花在了跟美国的军备竞赛上,而用于民生的支出连10%都不到。 1987年戈尔巴乔夫搞“改革与新思维”,本想盘活经济,结果却越改越乱。他允许企业自主定价,工厂老板们第一件事就是涨价,原来一卢布能买的面包,转眼就涨到了五卢布,普通百姓的积蓄一夜之间就缩水了大半。 1990年,苏联通货膨胀率飙到300%,商店里的货架空空如也,老百姓只能靠排队和黑市过活,连莫斯科这样的首都,都出现了“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这样的日子,谁还能对这个政权有信心? 压垮苏联的最后一根稻草,是特权阶层彻底失去了民心。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这场战争打了整整十年,1.5万名苏联士兵死在了异国他乡,无数家庭白发人送黑发人。 可前线士兵连保暖的棉衣都凑不齐,后方的将军们却在倒卖军火牟取暴利。有记者拍到,喀布尔的黑市上到处都是苏联军用毛毯和罐头,这些本应送到士兵手里的物资,全被军官们偷偷卖了换钱。 与此同时,国内的民族矛盾也彻底爆发。波罗的海三国早就不满莫斯科的经济掠夺——他们生产的工业品被低价调往俄罗斯,自己却连基本的生活用品都不够用。1989年,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随后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也跟着效仿,其他加盟共和国见状也纷纷提出分家。 这时候的苏共中央,想派兵镇压却发现士兵们根本不愿意开枪——他们的家人也在排队买面包,他们心里清楚,这个政权早就不是为人民服务的了。 1991年8月19日,一群保守派官员发动政变,想挽救苏联。可当坦克开进莫斯科街头时,没有一个老百姓出来支持他们。相反,人们站在坦克前举着标语,喊着“打倒独裁”的口号。 因为大家心里都明白,这些政变者也是特权阶层的一员,他们不是为了拯救国家,只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三天后,政变失败,苏联的解体已经成了定局。 1991年的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缓缓降下,这个存在了69年的超级大国,最终在特权阶层的贪婪和民众的失望中轰然倒塌。 其实苏联的悲剧早就注定了——当一个政党把国家财富当成自家私产,把“为人民服务”变成“为自己谋利”时,就算有再强大的军事力量,也挡不住民众的离心离德。 就像当年列宁说的:“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而政权的根本,永远是民心。失去了民心,再庞大的帝国也会像纸糊的房子一样,一推就倒。
为什么总说二战打光了苏联一代人,而没有人说打光中国一代人?不仅是苏联,德
【5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