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军前一把手发布重磅兵推结果:大陆随时可收台,台军舰队需在东岸集结,方能与解放军一战26日,台军前总参谋长李喜明发表了一份重磅的兵推结果。 这份兵推报告源于台北政经学院基金会与和平安全中心联合主办的活动,参与者包括台湾前陆军司令胡镇埔、美国前太平洋舰队司令丹尼斯·布莱尔、日本前统合幕僚长岩崎茂等资深军事人士。活动聚焦2030年可能的冲突情景,模拟解放军对台行动的四个阶段,从灰色地带骚扰到全面入侵。 报告强调,解放军已具备多栖作战能力,能从台湾任何沿海地区发起突击,东部如花莲等地不再是可靠的天然障碍。 参与者通过电脑模拟系统,反复测试变量,得出解放军可常态化部署西太平洋,封锁台湾周边海空域,导致岛内资源外运受阻,外援难以进入。这种优势源于解放军近年来军力现代化,包括航母编队和远程打击手段的提升。报告指出,台湾需重新评估防御布局,避免被动局面。 兵推过程分为动次一至四,逐阶段分析解放军可能的军事步骤。动次一模拟灰色地带行动,如情报收集和小型干扰,台湾方需加强预警机制。 动次二涉及封锁与隔离,解放军可通过舰艇和飞机切断台湾补给线,报告建议台湾提升不对称作战能力,如使用岸基导弹干扰敌方推进。 动次三聚焦登陆作战,解放军可能从东部直接突破,报告认为台湾东部地形虽复杂,但解放军已掌握两栖装备和技术,能快速建立滩头阵地。 动次四探讨持久战,解放军围台演练已成常态,可随时转为实战,导致台湾部队战损严重。整体结论承认解放军在海陆空领域的绝对优势,台湾难以正面抗衡,必须转向防御性策略。报告还提及美日可能的介入,但强调台湾自卫意志是关键,若缺乏决心,外援效果有限。 针对空军部分,报告提出在花莲佳山基地周边增设近程防御系统,以应对解放军巡飞弹和无人机威胁。这些系统可提升战机存活率,确保空军在冲突初期维持作战效能。海军策略是报告重点,李喜明建议舰艇避免远赴西太平洋决战,转而靠近东部沿海,利用陆上反舰导弹和空中反潜机形成联合火力网。 这种“空岸配合”模式旨在发挥台湾地利优势,减少舰艇暴露在解放军空中和水下打击下。报告批评传统“战略东迁”政策,认为舰艇东迁可能遭遇解放军航母编队拦截,或在太平洋孤立无援。相反,东部集结能借助岸炮和导弹阵地,提供多层防护,增加解放军进攻成本。参与者认为,这种调整符合当前军力对比现实,避免无谓损失。 报告还分析解放军围台机制的演变,指出其军演频率增加,已从年度事件转为常态巡逻。这使得台湾面临持续压力,任何摩擦都可能升级为冲突。台湾需加强情报共享,与美日协调预警系统,以争取反应时间。外离岛防御是另一焦点,报告建议强化金门、马祖等地驻军,但承认这些点位易被解放军快速隔离。 整体而言,兵推暴露台湾在资源和科技上的短板,解放军导弹和电子战能力已远超台湾,导致传统海空军难以发挥作用。报告呼吁台湾投资不对称武器,如无人机和便携导弹,提升民兵参与度,形成全民防卫体系。这不仅能拖延解放军推进,还可为国际介入创造窗口。 在美日角色模拟中,美国组强调情报支持和武器供应,但不愿承诺大规模地面介入。日本组聚焦后勤援助,如提供基地使用,但受宪法限制,无法直接参战。报告指出,美日援助取决于冲突起因,若台湾被视为挑衅方,援助力度将减弱。 台湾需证明自卫决心,通过汉光演习等实战训练,提升部队韧性。报告还提及经济因素,台海冲突将中断全球供应链,台湾半导体产业中断将重创世界经济,这可能促使国际社会施压和平解决。但军事上,解放军封锁能力已能导致台湾燃料和物资短缺,持续数周即陷困境。 报告发布后引发岛内讨论,有人认可其对解放军实力的客观评估,认为有助调整政策。但也有人质疑东部集结的可行性,担心舰艇集中易遭饱和打击。李喜明在记者会上重申,报告基于事实模拟,非政治宣传,旨在提供决策参考。台湾防务部门表示将审视建议,但未承诺立即变动。 整体来看,这份报告反映台海力量失衡现实,台湾需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威慑,结合外交努力缓解紧张。未来,台湾军力建设重点应置于科技和人力整合,避免资源浪费于大型平台。报告还隐含警示,若无变革,台湾在潜在冲突中将处于劣势,需及早应对。 这份兵推报告直指台海核心问题:大陆军事主导已成定局,台军东岸集结策略是否有效?读者们,你们对解放军优势有何看法?台湾防御还能有哪些改进?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你的观点或许能激发更多讨论,一起剖析局势走向。
台军前一把手发布重磅兵推结果:大陆随时可收台,台军舰队需在东岸集结,方能与解放军
冰淇淋不及千金
2025-09-29 11:43:3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