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院士曾提出在青藏高原上,建一根2公里长的电磁发射轨道,经专家论证:造价太高

万事浮华 2025-09-29 11:44:26

马伟明院士曾提出在青藏高原上,建一根2公里长的电磁发射轨道,经专家论证:造价太高且不好施工。马伟明院士提出的2公里长电磁发射轨道设想,植根于电磁发射技术的发展基础。 马伟明团队可不是第一次搞电磁发射了,早在上世纪就盯着这块硬骨头啃。他们花十年搞定的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早就装在海军舰艇上了,这玩意儿相当于电磁设备的“超级心脏”,能稳定输出大电流,给电磁发射提供持续动力。 就拿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来说,美国福特号用交流电加飞轮储能,毛病不断,咱们用中压直流配超级电容,充放电毫秒级响应,效率快到98%以上,还不爱坏,这就是实打实的技术底气。 有了这“超级心脏”,马院士才敢想更大的——在青藏高原建2公里电磁发射轨道。我琢磨着,他的心思八成是奔着“借力”去的。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几千米,本身就比平原离太空近,要是从这儿用电磁力把卫星、物资啥的加速送出去,能省老鼻子燃料了,比火箭硬生生往上冲划算多了。 而且电磁发射这技术,本来就能短行程推大载荷,航母上几十吨的战机都能弹上天,要是轨道加长到2公里,慢慢加速,把载荷送进太空不是没可能。 这想法多有远见啊,要是成了,不管是民用的卫星发射,还是应急物资投送,都能开辟条新路子。 可为啥专家论证说不行呢?先说说施工这关,简直是跟老天爷较劲,青藏高原那地方,可不是随便挖个坑、铺个轨道就行的,好多地方是冻土,夏天化冻了稀泥一滩,冬天冻上硬得像石头,轨道铺在上面,热胀冷缩下来用不了多久就得变形。 而且海拔高的地方缺氧、气压低,工人施工都得扛着氧气瓶,更别说那些精密的电磁设备了,普通材料在那儿放着,过不了多久就会被极端天气折腾坏,得用特殊合金才行,这技术难度一下子就上去了。 还有运输,2公里长的轨道不是小块零件,得用大型设备运上去,可高原上好多地方路都没有,车开不进去,光是把材料运到位就得花老鼻子功夫和钱。 再说说造价,这可不是小数目,咱就拿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比,那才多长的轨道,造价就已经很惊人了,现在要在高原建2公里的,还得配套储能系统、智能电网。 你知道不,电磁发射要的是瞬间爆发的能量,可雅鲁藏布江的水电是持续稳定输出的,两者根本不匹配,得装超级电容或者飞轮储能设备,而且得是超大功率的那种,现在的储能技术还没完全跟上,真要造出来,花的钱能造好几艘军舰了。 更别说后期维护了,高原上设备坏了,修一次就得折腾大半个月,年年的维护费都是笔巨款,算下来根本不划算。 还有个更实际的问题,就是固定轨道太容易被发现了,现在侦察技术多厉害,卫星一照就能看见这么长的轨道,要是真建起来,等于把目标摆在明面上,战略上太被动。 反而不如搞机动式的发射平台,能到处挪,生存能力强多了,这也是专家们觉得不划算的原因之一。 但咱得明白,这设想没通过,不代表技术不行,反而是咱们技术实力的体现,你想啊,要是没搞定中压直流系统,没在航母上用上电磁弹射,谁敢提这么大胆的想法? 马院士团队这是把“地基”打牢了,才敢往高处想,现在虽然高原轨道建不成,但他们的技术已经用到了实实在在的地方:福建舰的电磁弹射让歼-15T能满弹满油起飞,空警-600也能上舰,航母战力直接翻了好几倍;还有那个4秒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都已经开始做实验了,这些都是真真切切的突破,比一个停留在设想阶段的轨道有价值多了。 我倒觉得,这设想更像个“技术路标”,告诉大家咱们的电磁发射技术能往哪儿走,现在解决不了高原施工和造价的问题,不代表以后不行。 等新型储能技术突破了,能搞出更便宜、更耐用的超级电容;等高原工程技术更成熟了,能轻松应对冻土和极端环境,说不定这2公里的轨道真能建起来。 马伟明团队一直都是这么干的,当年别人觉得电磁弹射搞不成,他们不也搞出来了? 所以说,别觉得这设想落空了可惜,更该看到背后的技术实力,咱们国家的科技发展,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来的,先啃下核心技术的硬骨头,再慢慢攻克现实中的难题。 马院士这波操作,是真的有远见,既展示了咱们的技术底气,又指明了未来的方向,这才是真正的大国重器范儿。

0 阅读:0
万事浮华

万事浮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