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突然宣布了!9月27日,伊拉克石油部的一则公告让中东能源圈炸开了锅,中断两年半的北部原油终于重新流向土耳其。 中断两年半的北部原油,终于重新顺着管道流向土耳其了。这消息一出来,不光是伊拉克和土耳其的官员忙着表态,连国际石油公司和能源分析师都炸了窝,要知道这根管道牵扯的利益,可比表面上的原油输送复杂多了。 这事得先倒回去说,这原油为啥断了两年半?根本不是管道坏了修不好,全是因为扯皮扯出来的乱子。 伊拉克北部库尔德自治区(库区)的石油一直是块 “烫手山芋”,以前库区总想着自己卖油赚钱,不经过巴格达中央政府同意就偷偷给土耳其送油。 中央政府当然不干,石油可是伊拉克的命根子,库区这么干不仅让中央财政少了一大笔收入,还害得伊拉克为了满足欧佩克的产量配额,只能硬生生砍掉南部油田的产出。 后来中央政府干脆告到了巴黎的国际商会,2023 年 3 月仲裁结果下来,直接判土耳其赔偿伊拉克 15 亿美元,土耳其一看赔钱还得背锅,干脆就把管道给停了,一边上诉一边跟各方掰扯条件。 这一停就是两年多,三方都没捞着好。伊拉克中央政府少了库区的石油收入,库区自己的油田开着也卖不出去,光流失的出口收入就有数十亿美元,连在库区干活的国际石油公司都得停工待命。 土耳其更亏,那条基尔库克 - 杰伊汉管道是上世纪 70 年代修的,设计每天能送 150 万桶原油,就算以前没满负荷跑,也占过全球石油供应量的 0.5%,现在彻底停摆,过境费一分钱赚不着,自家能源供应也少了个稳定来源。 其实从 2024 年开始,伊拉克就好几次说要重启输油,可每次都黄了,一会儿是中央和库区没谈拢分成,一会儿是库区油田遭无人机袭击,最严重的一次袭击直接让日产量少了 14 万桶,重启计划只能一拖再拖。 直到今年 7 月才算有了转机。先是伊拉克中央和库区终于达成一致,库区同意把原油出口的控制权交出来,全都通过国家石油销售局来运作,这下中央政府的心病算去了一半。 紧接着土耳其就递上了能源协议草案,明摆着不想再耗下去,想赶紧把管道用起来。 真正的突破在 9 月 25 日,伊拉克总理苏达尼直接在社交媒体上宣布,中央政府、库区和几家国际石油公司签了 “历史性协议”, Baghdad 石油部正式接手库区原油,两天后就重启输送。 9 月 27 日早上 6 点,管道阀门一打开,原油就重新流向了土耳其,土耳其能源部长巴伊拉克塔尔第一时间在社交平台证实了这事,语气里都透着松快劲儿。 按照协议,每天会有 19 万桶原油交给国家石油销售局出口,另外 5 万桶留着满足伊拉克国内需求,这个量虽然比管道设计容量差远了,但对急需收入的伊拉克来说已经是雪中送炭。 最开心的还有俄罗斯,俄油早就等着这一天,能源部长茨维列夫已经放话,等库区的分歧解决,立马重启在当地的油田业务,显然是想借着这次机会加深在中东的能源影响力。 现在圈内人都在琢磨,这事儿不光是伊拉克和土耳其的双赢。对伊拉克来说,中央政府彻底掌握了全国石油出口的话语权,以后不用再为配额和收入扯皮,财政压力能小一大截。 库区虽然没了自主出口权,但油能卖出去了,跟着中央拿分成总比烂在地里强。土耳其更划算,不光能重新赚过境费,还能借着能源合作拉近和伊拉克的关系,在中东的能源枢纽地位更稳了。 就连国际市场都跟着有反应,要知道 7 月库区油田遭袭时,国际油价都涨了 1 美元,现在稳定出口恢复,多少能给波动的油价踩踩刹车。 不过也有人担心这事儿能不能长久。毕竟土耳其的 15 亿美元赔偿还在上诉,万一后续又起争执,保不齐管道再停。 而且库区那边的安全问题也没彻底解决,无人机袭击的威胁还在,之前好几次重启都是栽在这上面。但不管怎么说,能让吵了好几年的三方坐下来签协议,已经算是不小的突破了。 从断供到重启,这两年半的拉扯其实就是中东能源格局的缩影 —— 谁都离不开石油,谁也绕不开利益分配。 现在管道里的原油重新流动起来,不光是伊拉克的财政 “活血” 通了,更是各方妥协后的平衡。 接下来就看这份协议能不能扛住后续的风波,要是能稳住,说不定用不了多久,那条闲置的管道就能跑得更满,到时候中东能源圈还得再掀起一阵波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