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专业不是选商品,而是选成长股。老师、会计、法学、临床医学,这几个哪个最稳妥?孩子就想当老师,考个师范是不是一辈子的铁饭碗?每次听到这些问题,我就知道又一个家庭要用农耕思维去打一场信息战争了。 你的孩子不是考生,是一家初创公司,估值要看天赋,不是看兴趣。那么今天我们就要解决一个更要命的问题,为这家公司选择主营业务,也就是选专业。 绝大多数家长都把专业当成货架上的商品,哪个牌子老,哪个名气大,哪个看起来包装最安全,就买哪个,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今天我给你一个颠覆性的认知,专业不是商品,而是你在资本市场上买的一只成长股,你买的不是它现在的价格,而是它未来5~10年的增值潜力。你看懂了成长股逻辑,就看懂了选专业的本质。 记住我们志愿填报投资学的第二条铁律,买产业周期,不买当下热度。什么意思?任何一个行业都和人一样,有生老病死。而我们99%的家长最喜欢给孩子选什么专业? 成熟期的专业,比如土木工程、会计学、法学、新闻学、英语。为什么?因为它们看起来安全、体面、路子宽。但从投资的角度看,这些专业就像A股市场上的银行股或者两桶油,盘子巨大,看起来稳如泰山,但实际上它们的增长已经基本停滞,甚至开始缓慢下滑了。 选择这些专业,你以为是给孩子买了一份保险,实际上是给他的未来买了一个巨大的价值陷阱。为什么? 因为在成熟期行业里,知识体系已经高度标准化,人才供给严重过剩,这是一个存量搏杀的红海市场。你的孩子一毕业就要和几百万教育背景、知识结构都高度同质化的产品去竞争那一点点可怜的岗位,他必须拼命地考研、考证、考公,像仓鼠一样在轮子上疯狂奔跑,才能勉强维持不被淘汰。这不叫稳定,这叫内卷。 而真正的聪明投资者会把目光投向哪里?发展期的专业,也就是那些刚刚走完萌芽期、技术路径基本清晰、市场需求即将迎来爆发式增长的成长股,比如合成生物学、量子信息科学、AI制药、碳中和技术与管理、智能机器人。这些专业你现在听起来可能有点陌生,甚至觉得不靠谱,但它们就像2015年的新能源汽车、2018年的人工智能,它们代表着未来,代表着增量市场,代表着结构性的人才稀缺。 在这些领域,知识还在快速迭代,人才供给严重不足。你的孩子一旦卡位成功,他本身就成了稀缺资源,他不需要去找工作,而是工作排着队来挑他,他的成长速度和财富积累速度将远远甩开那些在成熟赛道里苦苦挣扎的同龄人。 所以,请所有家长记住我今天最重要的一个判断,警惕成熟期专业的安全幻觉,现在越稳妥,未来越贬值。 你可能会问赵老师,你怎么知道哪个是成长股,哪个是垃圾股?我告诉你,你不需要自己猜,你现在就去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的官网上看看,在关于新智生产力和未来产业的文件里,被反复点名的关键词是什么? 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命科学、商业航天、新材料、新能源,国家正在用千亿万亿级的资金,用最顶级的政策去扶持这些产业,你觉得这些产业里的人才未来会没有前途吗? 再看一组数据,各大招聘平台发布的2025年人才趋势报告里,人才缺口最大、薪资涨幅最快的领域几乎全部集中在上面我说的这些新兴交叉领域,而像行政、市场等传统岗位,人才的供需比已经达到了惊人的20:1,甚至更高。数据不会骗人,资本的流向就是未来的方向。 各位家长,今天你必须建立一个全新的认知,选专业不是在菜市场买白菜,看哪个便宜哪个分量足,选专业是在一级市场上做风险投资,你投资的不是一份安稳的工作,而是一个孩子未来10年的成长空间。买入资产的最好时机永远是在它价值被低估,潜力未被大众发现的时候。 具体怎么像一个专业的投资人一样去挑选成长股专业?我给你三个具体的行动指令。 第一步,把你孩子感兴趣的3~5个专业找出来,然后去国家统计局官网的数据发布板块,或者像it橘子、三六氪这样的创投数据平台,去查这些专业所对应的行业,看看它们过去5年的市场规模、增速、融资总额变化,一目了然,你就能判断它处在哪个生命周期。 第二步,去你孩子目标院校的官网上,看看近两年哪些学院、哪些实验室新拿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或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的钱往哪里砸,哪里就是未来的价值高地。 第三步,打开主流的招聘网站,用你想选的成熟专业如会计和成长专业如合成生物研究员作为关键词去搜索,对比一下两个岗位的职位数量和薪资范围,这个最真实的市场数据会给你最直观的冲击。 这套方法是每一个想让孩子抓住时代红利的家长都必须学会的功课。
选专业不是选商品,而是选成长股。老师、会计、法学、临床医学,这几个哪个最稳妥?孩
岚岚看商业
2025-09-29 21:28:40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