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0年,79岁的张廷玉被抄家,当乾隆得知当场抄出的白银竟然有36.2万两时,

火星探梦 2025-09-30 09:22:37

1750年,79岁的张廷玉被抄家,当乾隆得知当场抄出的白银竟然有36.2万两时,连声冷笑道:“好你个文官清流!“谁知,不久,乾隆又派人把白银全部退了回去。 清朝的时候,朝廷里大多是满族官员掌权,汉族官员想在这样的环境里站稳脚跟,还能做出些成绩,其实挺不容易的。 张廷玉就是当时最有代表性的一位汉臣,他是安徽桐城人,父亲张英当过文华殿大学士,算是朝廷里的重臣。 受家里环境影响,张廷玉从小就特别爱读书,年纪轻轻就靠着自己的本事考中了进士,一步步走进了官场。 雍正刚坐上皇位那会儿,不少地方因为闹天灾,老百姓没饭吃,只能背井离乡去逃荒,最后都挤在省和省交界的地方。 这些流民既不愿意在当地落户,也不肯回自己老家,每天就在边界上晃悠,有时候还会因为抢东西闹出事来,地方官想管又管不过来,只能眼睁睁看着问题越来越严重。 雍正皇帝知道这事儿后,也觉得棘手,就找大臣们商量办法,张廷玉当时已经在朝廷里崭露头角,听到这情况后,就仔细琢磨了好几天,最后提出了一套解决办法。 他说不如把这些流民按五户分成一组,每组选个靠谱的人当组长,让组长盯着组里的人,这样既不会因为流民太集中不好管,也不会因为太分散管不到。 另外,他让流民家里的孩子也能参加科举考试,以前流民的孩子因为没有户籍,连考试的资格都没有,现在给他们这个机会,既能让流民安心下来,也能从这些孩子里选出有本事的人,给朝廷添点新鲜血液。 雍正皇帝觉得这办法靠谱,就下命令让地方官照着办。 没想到实施了一年多,效果还真不错。 那些流民看到孩子能考试,不少人就愿意在当地落户了,还有些人觉得家里有了盼头,就回老家重新种地了。 省界边上的流民少了,治安也跟着好了起来,地方官不用再整天围着流民的事儿转,老百姓也能安心过日子。 雍正皇帝见张廷玉这么有本事,就更器重他了,先是让他当了礼部尚书,后来又让他负责教皇子读书。 不管是处理礼部的事儿,还是教皇子,张廷玉都尽心尽力,尤其是在选拔人才的时候,从来不会因为私人关系偏袒谁,都是看对方的本事,朝廷里的同僚们都特别尊重他。 可没几年,雍正皇帝去世了,乾隆皇帝坐上了皇位,朝堂上的局势慢慢就变了。 张廷玉那时候年纪也大了,觉得自己身体不如以前,就好几次给乾隆皇帝上书,想辞官回老家养老。 按照雍正皇帝生前留下的遗诏,张廷玉是有资格在去世后进入太庙接受供奉的。 可乾隆皇帝对这事儿的态度一直模模糊糊,既没说同意,也没说不同意,张廷玉心里就犯了嘀咕,生怕这事儿最后黄了,毕竟这是自己一辈子的荣耀。 思来想去,他就给乾隆皇帝递了个折子,想让乾隆给个书面保证,证明自己确实能配享太庙。 没想到这事儿让乾隆皇帝特别不高兴,乾隆觉得张廷玉作为老臣,应该相信自己会遵守先皇的遗诏,现在主动要书面保证,这不是不信任自己吗? 后来过了一阵子,乾隆还是下了谕旨,明确说张廷玉能配享太庙,可那时候张廷玉正好生病,身体实在撑不住,就让自己的儿子代替自己去宫里谢恩。 乾隆一听说张廷玉没来,只有他儿子来了,火一下子就上来了,觉得张廷玉这是故意怠慢自己,当即就说要治张廷玉的罪。 张廷玉一听说乾隆要治他的罪,吓得不行,也顾不上自己身体不好,连夜从家里赶到宫里去请罪。 可他这么一急着去,反而引起了乾隆怀疑:“我刚说要治他的罪,他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肯定是有人提前给他通风报信了!” 于是当场下命令,让人去查是谁走漏了消息,顺便让人去抄张廷玉的家,想看看能不能查出点他贪赃枉法的证据,也好治他的罪。 抄家的官兵到了张廷玉家,翻箱倒柜查了半天,还真找出了不少金银,差不多有三十六万两。 乾隆皇帝听说后,更觉得张廷玉贪了钱,可接着让人去查张廷玉家里的账本,一看才知道,这些钱都是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在位的时候,因为张廷玉干活认真,赏给他的,没有一分是他自己贪来的。 知道真相后,乾隆心里也有点后悔,觉得自己不该这么冲动,错怪了张廷玉。 后来就下了旨,恢复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还特意给了他家人一些抚恤,算是弥补之前的过错。 其实在清代,像张廷玉这样的汉臣还有不少,他们大多是通过科举考试进的官场,靠着自己的学识和能力一步步往上走。 可不管能力多强,他们的仕途总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张廷玉能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后还能保住自己的名节,在汉臣里已经算是很幸运的了。 而且那时候的官员,不管官当得多大,荣辱往往都系在皇帝的一句话上,皇帝信任你,你就能平步青云;皇帝要是怀疑你,就算你没做错什么,也可能一下子从高处摔下来。 张廷玉虽然最后没被治罪,可那场抄家风波也让他受了不少委屈,这也能看出来,就算是重臣,也很难完全掌控自己的命运。

0 阅读:0
火星探梦

火星探梦

火星探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