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外!号外! 美国副总统宣布了 2025年9月28日,美国副总统万斯亲口承认,白宫正考虑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巡航导弹,但最终决定权在特朗普总统手中,且可能要求欧洲盟国承担费用。 “战斧”巡航导弹射程达1600公里,可从黑海发射覆盖克里米亚全境乃至俄罗斯西南部军事基地。其配备的多模式导引头可穿透防空系统,圆概率误差仅5米。相比乌军现役“风暴之影”导弹(射程250公里),作战半径扩大6倍。 部署“战斧”意味着乌军具备打击俄纵深指挥中心、能源枢纽和后勤节点的能力。俄黑海舰队司令部、罗斯托夫陆军总部均在打击范围内,这将迫使俄军重新调整防御部署。 万斯将决定权推给特朗普的做法颇具深意。根据《武器出口控制法》,总统有权以“紧急情况”为由绕过国会审批。 但2025财年《国防授权法案》规定,向非北约国家转让战略武器需通报外交委员会。这种制度矛盾使特朗普面临两难:若单独决策可能引发宪政争议,若提交国会则可能被民主党阻挠。 万斯作为对俄强硬派,此时释放信号可能是向特朗普施压。而特朗普此前多次表示“24小时结束战争”,其决策将体现连任后对俄政策的真实取向。 要求欧洲承担费用的方案极具冲击力。单枚“战斧”导弹采购价约200万美元,乌克兰初期需求至少100枚,加上发射系统和培训费用,总成本超30亿美元。美国建议欧盟从500亿欧元乌克兰基金中拨付,但德国、法国已明确反对。 美国希望欧洲承担更多防务责任,而欧盟担心过度刺激俄罗斯,更现实的是预算压力:德国2025年国防开支已达GDP的2.3%,再增加援助将影响社会福利支出。 俄军方已启动应对方案。南部军区部署的S-500防空系统可拦截巡航导弹,黑海舰队增加3艘配备“锆石”导弹的护卫舰。 更关键的是核威慑表态:俄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警告,若克里米亚遭战略武器攻击,可能考虑使用战术核武器。 但俄军存在系统漏洞。克里米亚大桥防空网存在盲区,新罗西斯克海军基地的电子战系统老化。乌克兰若获得“战斧”,可能重点打击这些薄弱环节。 波兰、波罗的海国家强烈支持提供“战斧”,认为这是遏制俄罗斯的关键。但德国、意大利担忧冲突升级,匈牙利、斯洛伐克明确反对。这种分裂使欧盟难以统一立场。 法国采取中间路线:支持增强乌军防御能力,但反对攻击俄领土。马克龙提议欧盟开发替代方案,如“斯卡普”导弹的出口版,既保障战力又控制风险。 众议院“美国优先”团体领袖格林声称,提供远程导弹将使美国卷入“第三次世界大战”。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则要求先获得俄罗斯不使用核武器的保证。 军火商态度暧昧,雷神公司支持军售但担心技术泄露,洛马公司优先满足美军订单。国防工业的产能限制可能延迟交付时间。 回顾2013年叙利亚“红线事件”,奥巴马政府因犹豫不决削弱信誉。但2008年格鲁吉亚战争显示,过度武装盟友可能诱发误判。这些案例说明,武器援助需要在威慑与升级间找到平衡。 更近的教训是2023年集束弹药争议,虽然短期内增强乌军战力,但造成平民伤亡引发舆论反弹。“战斧”决策需考虑类似道德风险。 消息公布后国际油价应声上涨3%,俄罗斯宣布如遭遇战略武器攻击,可能切断对匈牙利、斯洛伐克的石油供应。这种威胁将推高全球能源价格,影响欧美通胀控制。 欧盟加速能源替代方案,波罗的海管道天然气管道提升输气量,法国重启核电站建设。但这些措施需时间见效,短期仍受制于俄罗斯反制。 中国面临复杂选择。一方面坚持和平立场,反对升级冲突;另一方面与俄罗斯有战略协作关系。若美提供“战斧”,中国可能调整对俄支持力度。 经济层面存在利害关系,中国是乌克兰玉米最大进口国,也是俄罗斯能源买家。冲突升级将冲击“一带一路”沿线稳定,影响中国利益。 10月将召开北约防长会议,11月有G20峰会,12月欧盟将审议新援乌计划。这些多边场合的博弈结果,可能影响最终决策。 更直接的是战场态势,若俄军冬季攻势取得突破,美国可能加速军援;若战线稳定,则可能继续当前限制性援助策略。 提供“战斧”将开创先例,未来美国可能向台湾地区等盟友提供同类武器,改变地区力量平衡。这种扩散效应将冲击全球战略稳定。 俄罗斯必然加强反制,可能向伊朗、朝鲜转让高超音速技术,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长远看不利于国际军控体系。 特朗普的犹豫体现其战略思维:既要展现对俄强硬赢得鹰派支持,又要避免过度卷入以聚焦国内议程。让欧洲出钱的做法,既转移财政压力,又测试盟友忠诚度。 这种算计反映美国战略文化的转变:从自由国际主义转向交易式现实主义。乌克兰成为测试新战略的试验场。 信息来源:万斯:美国正考虑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巡航导弹 2025-09-29 14:30·环球网
号外!号外! 美国副总统宣布了 2025年9月28日,美国副总统万斯亲口承认
易云的世界
2025-09-30 09:45:42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