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爸妈来了…”一声等了42年的呼唤,照片里,两位八旬老人一左一右,紧紧依偎

闲言随语 2025-09-30 12:00:34

“孩子,爸妈来了…”一声等了42年的呼唤,照片里,两位八旬老人一左一右,紧紧依偎着儿子18岁的墓碑…… 云南屏边烈士陵园,2021年一个清冷的早晨,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一左一右,紧紧依偎着一座青灰色的墓碑。 墓碑照片上的少年,笑容永远定格在18岁!母亲郝钦颤抖的手,一遍遍抚摸着相片上那张陌生又亲切的脸庞,这是她怀胎十月生下的骨肉,却是她四十二年来第一次,真正触摸到她的儿子。 1979年2月,硝烟弥漫中,来自四川汉源县的普通新兵曹刚,在战壕里写下了最后一封家书:“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的儿子是为祖国领土完整、为打击侵略军而死,是父母的光荣和骄傲!” 入伍仅仅数月,这个爱说爱笑的少年,在战友记忆中还是个娃娃兵。谁也不知道,他在军装的上衣口袋里,珍藏着一张全家福和一份入党申请书。 牺牲时,军医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将其从浸透鲜血的衣袋中取出,热血早已将照片染得模糊,只余两个身影依稀可辨。 那是他曾在训练间隙,无数次向战友夸耀的世上最好的爹娘。 父亲曹启东是一位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老兵,1979年亲手将独子送上战场。母亲郝钦是一位扎根西北的教师,还记得儿子出发前那个清晨,她为他整理衣领时,儿子笑着说:“妈,等我回来。” 他们等来的,却是一纸阵亡通知书。 因路途遥远、家境拮据,首次扫墓的承诺,竟迟到了整整四十年。 2021年,年过八旬的夫妇终于踏上前往云南的旅程。临行前,曹启东对老伴说:“时日无多,再不去,就怕永远见不到了。” 这句话背后,是一万四千多个日夜的思念与等待。 陵园里,老人按家乡习俗摆上糕点、苹果,斟满三杯白酒。母亲郝钦将脸贴在冰冷的墓碑上,仿佛要温暖长眠地下的儿子。那位曾经历战火的老兵曹启东,用尽全身力气挺直佝偻的脊背,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这个礼,他敬了两次:一次是为国,送给并肩作战的战友,这一次,是为家,送给先自己而去的儿子。 没有嚎啕大哭,只有无声的泪水划过布满皱纹的脸颊。他们坐在冰冷的石碑两侧,拍下那张三人同框的全家福。 按下快门的瞬间,母亲的手下意识地向身旁的空隙伸了伸,仿佛想再一次,紧紧握住儿子那双从未被她牵过的手。 曹刚的故事,是屏边、麻栗坡等烈士陵园七千余座墓碑的缩影。每一座青灰色石碑下,都埋藏着未写完的情书、未拆封的喜糖、未兑现的承诺。 赵占英烈士牺牲20年后,母亲赵斗兰才第一次触摸到儿子的墓碑,张力烈士牺牲后,其父,师长张志信拒绝将儿子遗骨带回故乡,只说:“生前没搞特殊,死后更不会”。 曹刚的战友李涛退伍后,主动承担起照顾二老的责任,他对二老说:“我就是你们的儿子”,这句承诺,他坚守了三十八年。 战斗英雄孙兆群与16位烈士立下生死约定,替战友尽孝,李彬为58名伤员止血立功,却始终铭记替牺牲战友认亲的誓言。 今天,是第十二个烈士纪念日,我们重温曹刚一家的故事,不仅为追溯悲伤,更为回答那个永恒的问题:如何让牺牲不被遗忘? 据统计,近代以来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国捐躯。从小萝卜头宋振中,到高呼向我开炮的于树昌,再到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陈祥榕,他们用生命诠释了英雄二字的千钧之重。 临别时,曹启东在儿子墓碑旁留下了一件自己的旧军装。“让它在夜里陪着儿子,”这位耄耋之年的老兵说,“就像当年我陪他练枪一样。” 这张迟到的全家福,诉说着一个残酷的真相:战争夺走的不仅是生命,还有无数家庭本该拥有的平凡幸福。 但正是这些未能享受太平的英雄,用他们如火的青春,铸就了今日的锦绣山河。 太平本是英雄定,不见英雄享太平! 向烈士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文中部分资料由AI提供)

0 阅读:26
闲言随语

闲言随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