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年,刘禅出降,蜀汉灭亡。魏将庞会手提鬼头刀径直冲入关府大呼:“吾乃庞德后人今来报仇,关羽后人上前送死!”说完手起刀落将关府老幼妇孺诛杀殆尽,一个不留! 公元263年,刘禅出降,蜀汉灭亡。 整个成都城乱成一锅粥,人心惶惶。就在这片混乱中,一个叫庞会的魏国将领,眼里布满血丝,腰间挎着把鬼头刀,二话不说,直冲关羽的府邸。一脚踹开大门,他对着里面吓得魂不附体的老幼妇孺,发出了压抑了44年的怒吼:“吾乃庞德后人今来报仇,关羽后人上前送死!” 话音未落,刀光已起。那一夜,关府血流成河,据说,关羽留在成都的宗脉,被屠戮殆尽,一个不留。 44年,足够让一个婴儿长大成人,也足够让一段仇恨,在心里发酵成最毒的酒。这杯毒酒,庞会一个人,默默地酿了44年。 公元219年的樊城之战,那时候的关二爷,威震华夏。他率领荆州大军北伐,打得曹操都动了迁都的念头。而庞德,就是当时被派去增援樊城的曹魏猛将。 说起庞德这人,那也是个狠角色。他本是马超的旧部,后来归降曹操。为了表示忠心,也为了在魏营里站稳脚跟,他打起仗来是真不要命。出征前,他让人抬着一口棺材跟着自己,意思很明白:这次去樊城,要么把关羽装进去,要么我躺进去。 战场上,这俩硬骨头算是棋逢对手。庞德作战勇猛,一箭射中关羽的额头,差点就把二爷给送走了。可惜,天不佑庞德。后来天降大雨,汉水暴涨,关羽抓住机会水淹七军,庞德全军覆没,他本人也被活捉。 到了关羽面前,二爷其实挺欣赏他,还念着他哥庞柔在蜀汉效力,就有心劝降。可庞德那脾气,真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他非但不降,还指着关羽的鼻子破口大骂,那话叫一个难听。关羽一辈子傲气凌人,哪受得了这个。一怒之下,咔嚓!庞德人头落地。 在当时,这事儿按规矩办,没毛病。各为其主,降者生,不降者死。可关羽千算万算,没算到庞德有个儿子,叫庞会。父亲被杀时,庞会还是个少年。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从此,他的人生目标只剩下一个:报仇。 一个人,能把仇恨埋在心里44年,这得是多大的毅力?在这44年里,他随魏军南征北战,一步步往上爬,心里那团复仇的火,恐怕从未熄灭过。他就像一头潜伏在暗处的狼,耐心地等待着,等待一个能让他亮出獠牙的机会。 263年,机会终于来了。钟会、邓艾大军入蜀,刘禅投降。成都城破的那一刻,庞会知道,他等待了半生的时刻,到了。 他冲进关府,大开杀戒。这到底是单纯的“父债子偿”,还是背后有更复杂的考量? 第一,这当然有个人情绪的宣泄。 压抑了44年的恨,一旦爆发,足以吞噬一切理智。在他的世界里,关家的人,就是他痛苦的根源。 第二,这可能也是一场政治“投名状”。 想想看,蜀汉虽然亡了,但关羽作为蜀汉的军神,影响力还在。灭掉他的后人,在政治上,有“斩草除根”,彻底打掉蜀汉精神图腾的意味。庞会打着“为父报仇”的旗号干这事,名正言顺,还能向司马昭这样的新主子表忠心。你看,我不仅能打仗,还能帮您干这种“脏活”,解决您不方便出手的麻烦。这波操作,可以说是把个人恩怨和政治利益捆绑在了一起。 所以,庞会的屠杀,很可能不只是一场“孝子”的复仇,更像是一场精心算计过的政治表演。 他杀的,不仅是关羽的后人,更是蜀汉残留的最后一丝精神寄托。 庞会灭门这件事,最早出自一本叫《蜀记》的书,后来被裴松之引用,给《三国志》做了注解。原文就一句:“庞德子会,随钟、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 但问题在于,《蜀记》这本书,在史学界一直有争议,很多人认为它里面道听途说、添油加醋的东西不少,有点像现在的“野史八卦合集”。 而且,根据《三国志》等更可靠的史料记载,关羽的后代并没有被“尽灭”。关羽的儿子关兴死得早,关兴的嫡子关统也早逝,没有留下后代。但关兴还有个庶子,叫关彝,在蜀汉灭亡后,还继承了关羽“汉寿亭侯”的爵位。 这就矛盾了。如果庞会真的“尽灭关氏家”,那关彝是怎么活下来的? 所以,后世的史学家们推测,这件事可能有几种真相: 1.庞会确实杀了人,但没有杀光。 他可能杀的是关羽在成都的直系亲属,比如关统的遗孀,或者其他旁系,但关彝因为种种原因逃过一劫。 2.这件事被严重夸大了。 可能庞会只是报复性地杀害了关家的个别人,但被后来的记录者为了增强戏剧性,写成了“灭门”。 3.整件事可能是后人杜撰的。 目的就是为了塑造庞德的忠烈形象,你看,他儿子都这么孝顺,为了报仇不惜一切。 历史的真相,往往就淹没在这些互相矛盾的记载里。庞会灭门案,成了一桩千年悬案。我们今天再看,与其纠结他到底杀了多少人,不如去思考,是什么样的时代和仇恨,造就了这样的悲剧。
曹操问贾诩:“你为啥想不出‘白衣渡江’这样的计谋?”贾诩回答:“我虽说叫做‘毒士
【13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