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去协和医院心内科看病,医生的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他转着笔问我:“你知道拜耳的利伐沙班片,跟国产仿制药在溶出度曲线上差多少吗?”说着就抽出《中国循环杂志》的研究数据,没把话说死,但意思很明显:不是国产药不能用,可跨国药企的研发投入,往往是国内厂家的几十倍。就像阿斯利康的替格瑞诺片,光稳定性试验就做了五年,这耐心不是谁都有。 病房里的老李更实在,去年装心脏支架后选了进口的波立维,每个月退休金一半都花在药上。有人说他傻,他却眨着眼笑:“贵是贵点,可我现在每天爬六楼都不喘气,这钱花得值!”后来跟社区医院的王医生聊天,他更直白:“他汀类药里,进口原研的立普妥,杂质控制标准比国产品严十倍。但医保只报京新药业的仿制药,想选进口的,每盒得自掏八十块,你自己掂量。” 这话不是空穴来风。去年FDA突击检查浙江一家药厂,查出微生物超标的事,在医疗圈悄悄传了好久。也不是说国产药全不行,比如华北制药那款降压药,过评时生物等效性数据和原研重叠度能到95%,可身边总有人嘀咕:“实验室里的数据再好,跟吞进肚子里的实际反应,哪能百分百一样?” 后来又碰到协和那位医生,在餐厅他扯松领带叹气:“我去德国梅茨药厂考察过,人家的激光结晶分析仪,能扫每片药的表层密度,精细到颗粒级。咱们这儿的药检所呢?还在用九十年代的紫外色谱仪,精度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当然也有好消息,去年药监局更新过评名单,正大天晴的厄贝沙坦片总算上榜了。可隔壁单元刘阿姨不买账,攥着医保卡嘟囔:“我哪懂什么溶出度!吃国产药就头晕得整宿睡不着,换成进口的络活喜就没事,这咋用数据解释?” 现在路过药店,常看见穿校服的中学生给奶奶买印度仿制药,药盒上印着看不懂的孟加拉文,价格只有原版的三分之一。有人说这是“拿命赌概率”,可对于吃不起进口药、又不适应国产药的人来说,这又何尝不是没办法的办法? 想问问大家:你或家里人吃药时,有没有遇过进口药和国产药的选择难题?是宁愿多花钱选进口,还是觉得过评国产药够用?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
前阵子去协和医院心内科看病,医生的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他转着笔问我:“你知道
气象传播者
2025-10-01 01:19:3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