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后,20万越南难民逃进香港,香港全部接收了,给了他们香港身份,听说他们的后裔有些成了“香港废青”,“港独”,当年越南难民住在难民营里,每天衣食无忧,就知道生孩子,难民营内生育率奇高。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这事儿得从越南战争结束说起,1975年西贡政权垮台,越共统一全国,大批南越官员、士兵和普通百姓怕被清算,拖家带口往海上跑。 尤其是越南华人,当时新政府搞国有化,没收私人财产,好多华人开的商铺工厂一夜归公,走投无路之下,只能掏光积蓄换一张挤上破渔船的票。 第一批难民到香港挺戏剧性,一艘丹麦货轮“长春号”载着三千多人开进香港水域,巧的是那天英国女王正在访问。港英政府碍于国际面子,硬着头皮收下了。 本来以为临时安置几天,谁想到这口子一开就刹不住车,往后二十多年,香港前后收了超过20万人。 刚开始那几年,香港挺宽容。深水埗、筲箕湾的难民营是开放式的,难民能自由进出,甚至出去打工。 当时香港制造业正缺人手,电子厂、制衣厂都招工,不少越南华人会讲粤语,很快就能适应。 但人越来越多,本地居民不干了。住房紧张、治安恶化,偷窃斗殴的事儿多了,舆论压力越来越大。 港英政府只好收紧政策,1982年建起封闭式难民营,四周拉上铁丝网,不准自由出入,也不准工作。 封闭环境里,生育率却飙上天。为啥拼命生?一来有人误信“在港生孩子就能拿身份”,二来越南传统观念里多子多福,加上营里生活枯燥,生育成了消磨时间的方式。政府发避孕工具,好多难民以为是越共的阴谋,死活不肯用。 人滞留在营里,西方国家的承诺却迟迟不兑现。1979年香港被定为“第一收容港”,按理说难民先由香港接收,再转去欧美。但后来欧美缩紧名额,积压的人越来越多。 后来港府搞“甄别政策”,把难民分两类:政治难民可申请移居,经济移民直接遣返。结果大部分人被划为经济移民,遣返时冲突不断。 熬到2000年,最后一个难民营关闭,最后一批1400多滞留者拿不到别国接收,也回不去越南,特区政府只好给他们身份证。 离营时每人领了几千到一万港元搬迁费,但真正融入社会才叫难。这些难民和他们的孩子,找工作碰壁,租房困难,孩子在学校因口音被嘲笑。 他们拿香港身份证,却被叫“难民仔”,卡在越南文化和香港主流社会之间。 几十年过去,难民后代分化明显。有人踏实过日子,做装修、开餐馆,像吕良伟、徐克这些明星也是越南裔;但也有人成了街头混混,甚至卷入社会运动。 有人说这是“白眼狼”,但仔细想想,一群在边缘长大、缺乏上升通道的年轻人,身份认同撕裂,怨气自然容易走向极端。 回头看,香港为这场人道救援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难民营的高生育率是特殊时期的特殊现象,而后代的激进化,更多是社会融合失败的苦果。 这段历史给香港留下了一本经济账,更留下一道关于包容与认同的思考题。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香港如何成为越南难民的“第一收容港”》
1975年后,20万越南难民逃进香港,香港全部接收了,给了他们香港身份,听说他们
小怪兽说热点
2025-10-01 05:36:0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