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其实已经停止!”俄罗斯专家直言,如果中国先下决定不再与美国做买卖,美国才是真正承受不了的一方。 俄罗斯专家的判断,基于对中美贸易结构的深度拆解。他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专题研讨中提到,美国市场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已渗透到民生与产业的核心层面。 数据显示,2024 年美国自华进口的电机电气设备、机械器具等工业制品占其同类进口总额的 13.8%,而家具、玩具等消费品的对华依赖度更高。 若失去中国供应,美国需重新搭建替代产业链,仅前期设备投资与产能建设就需耗时 3 至 5 年,且成本将提升 40% 以上,终端商品价格上涨会直接影响民众消费。 中美贸易的真实图景,远比 “停止” 的说法更具韧性。 2024 年两国双边货物贸易额达 6882.8 亿美元,是 1979 年建交时的 275 倍。美国大豆出口的 51.7%、棉花出口的 29.7% 都流向中国,这些农产品直接关联美国中部农场主的收入与就业。 中国则从美国进口矿物燃料、光学仪器等商品,补充国内产业需求。 服务贸易领域同样活跃,2023 年中美服务贸易额达 668.6 亿美元,美国在金融、科技服务等领域对华顺差达 265.7 亿美元,形成产业互补的稳定格局。 美国产业界对 “脱钩” 的警惕,印证了俄罗斯专家的判断。 美国商会 2025 年初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92% 的在华美资企业反对与中国市场切割,68% 的企业表示已扩大在华投资。 半导体行业的表现更为典型,美国集成电路出口的 17.2% 流向中国,若失去这一市场,美国半导体企业将面临年均 120 亿美元的营收缺口,研发投入能力会显著下降。 农业领域的反应同样强烈,美国大豆协会多次游说国会,强调对华出口直接支撑全美 25 万个就业岗位,任何贸易限制都将引发连锁冲击。 中国在贸易关系中的主动调整,更凸显合作的不可逆性。 面对美方的关税措施,中国并未选择 “断供”,而是通过扩大市场准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等举措落实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 2024 年中国自美进口农产品同比增长 8%,金融服务业开放让美国银行在华分支机构数量增加 15%。这种以合作化解分歧的态度,与美方部分单边主义措施形成对比,也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维护经贸稳定的诚意。 全球供应链的联动效应,让 “停止贸易” 的假设更难成立。 中国是全球制造业中心,美国则是最大消费市场,两国通过中间品贸易连接起全球产业链上下游。 美国汽车产业使用的中国产零部件占比已达 12%,若切断供应,底特律的汽车生产线将面临停产风险。 欧洲、东南亚等地区的企业也高度依赖中美贸易衍生的订单,世界贸易组织测算,中美全面脱钩将导致全球 GDP 下降 1.5%,这一后果没有国家能够单独承受。 美国政府的立场也在现实面前出现松动。 财政部长耶伦公开表示,美不寻求与中国 “脱钩”,“脱钩” 会有灾难性后果。 2025 年 4 月,中美重启经贸磋商,就农产品进口、知识产权保护等议题达成共识,双方同意每季度举行贸易数据交流会议。 这些动作表明,即便存在分歧,通过对话维护合作仍是双方的理性选择。 俄罗斯专家的言论虽带有假设性,却揭开了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不是谁依附谁的单向依赖,而是共生共荣的双向绑定。 从 1979 年不足 25 亿美元的贸易额到 2024 年近 6883 亿美元的规模,从单一商品交换到全产业链融合,两国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早已决定,“停止贸易” 只是不切实际的想象。 当前,中美经贸关系仍面临单边主义的干扰,但互利共赢的底层逻辑从未改变。 企业的选择、市场的规律、全球产业链的需求,都在推动两国走向务实合作。 正如中国政府在经贸白皮书中所强调的,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未来,随着对话机制的完善与合作领域的拓宽,两国经贸关系必将在克服分歧中持续前行,为全球经济稳定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中美贸易其实已经停止!”俄罗斯专家直言,如果中国先下决定不再与美国做买卖,美国
文人学社
2025-10-01 11:56:3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