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飞行员发现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怪象,每次中国战机伴飞,既不是歼16、也不是歼2

沃克笔下趣事 2025-10-01 13:29:55

美国飞行员发现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怪象,每次中国战机伴飞,既不是歼16、也不是歼20、更不是歼35,总是用歼11伴飞或拦截他们! 美军眼里的“凑数机型”其实藏着最精明的门道,歼11能稳坐“专职拦截员”的位置,核心就是把“长时间盯得住”这四个字做到了极致。 伴飞拦截这活儿看着简单,实则是耐力比拼,美军的P-8A反潜机在南海一逛就是六七个小时,RC-135侦察机更是能盘旋大半天,B-52轰炸机加满油能连续飞22小时,这种熬人的任务,续航能力就是硬通货,而歼11恰好踩在了最关键的点上。 歼11B换装国产WS-10A发动机后,航程直接飙到3500公里以上,作战半径更是达到1500公里,从海南岛或者福建的基地起飞,轻松就能覆盖整个南海空域,滞空时间能稳定在6小时以上,要是挂个保形副油箱,还能再多飞1.5小时。 对比之下,歼16虽然先进,作战半径却只有1200公里,滞空时间少了近两小时,想跟住美军那些“空中老油条”就得频繁换班,反而容易出现监控空档。 歼20更不用说,隐身涂层金贵得很,为了保持隐身性能还得控制燃油携带量,滞空时间压根跟不上,真派它去陪侦察机遛弯,纯属大材小用。 这些数据可不是纸上谈兵,全靠实打实的任务练出来的,2023年2月,美军一架P-8A带着CNN记者在南海刷存在感,一架歼11挂着空空导弹从左翼500英尺外跟了足足一小时,全程稳稳当当,期间连航线都没怎么变,要是换了续航短的机型,这会儿早该掉头找加油机了。 更狠的是2023年10月那次夜间对峙,美军B-52想趁黑摸进南海,结果刚进入空域就被歼11盯上,战机从侧后方切入,距离近到不足3米,机组都能感受到对方的气流冲击,最后投下照明弹逼得美机转向,这一盯就是三个小时,换别的机型还真扛不下来。 2022年12月拦截RC-135那次更夸张,歼11直接贴到6米距离,稳稳保持位置几秒再脱离,这种低速稳定飞行的本事,正是长时间伴飞的关键,要是气动设计不行,早就在低空晃得控制不住了。 美军这几年统计的180多起空中交锋里,歼11占了70%以上,能这么高频次出动,成本控制也是门学问。 歼11的飞行成本只有歼20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维护起来更是简单粗暴,加满油挂好弹就能起飞,不用像隐身机那样每次飞行后都得花大价钱维护涂层、校准雷达信号。 要知道美军侦察机几乎天天来串门,要是每次都派歼20出场,光维护费就得烧不少钱,用歼11这种“经济适用型”战机刚好合适,既不丢面子又能控成本,简直是为这种常态化任务量身定做的。 而且歼11总产量超过400架,现役还有200架左右,数量基数摆在这,随时能升空响应,不用像先进机型那样省着用。 更有意思的是歼11的升级版本早就不是当年的“仿制货”了,歼11BG装了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超200公里,能同时跟踪20个目标,还能挂6枚PL-15导弹,射程直接压过美军的AIM-120D。2024年央视曝光过一次南海对峙,两架歼11靠着升级的航电系统,直接用火控雷达锁定四架F/A-18,最后逼得美军战机撤退,这实力可比单纯的“伴飞工具”强多了。 双座型的歼11BS更实用,前座飞行员专注飞行,后座负责操作雷达和武器系统,长时间任务里两人能轮换分担压力,这也是单座战机比不了的优势。 中国空军的思路其实很明确,歼20是用来踹门的,歼16是多面手,而歼11就是专门干“盯人”这种细活的,把合适的飞机用在合适的任务上,既避免了先进机型技术泄露的风险,又能让歼11的续航优势发挥到极致。 美军总觉得歼11是凑数的,其实是没看懂这种务实的战术安排,毕竟对付慢悠悠的侦察机,真犯不上动用隐身战机,用歼11这种“耐力王”死盯不放,才是最省钱也最有效的办法。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沃克笔下趣事

沃克笔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