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电视台传来消息,当地轻轨已经于9月29日开始测试,大家都能看见,中亚那地方,这可是头一条城市轻轨,测试一启动,整个区域的交通感觉都翻开了新的一页。 阿斯塔纳这地方可不是普通城市,作为世界第二冷的现代都市,冬季能冷到零下 50℃,全年极端温差接近 90 摄氏度,以前当地人出门全靠公交和私家车凑活,随着人口不断涌入,高峰期堵得能让人把早餐消化两轮,从机场到市中心坐公交动辄两小时,遇上暴雪天更是直接 “瘫痪”,这种交通困境在中亚各国首都里其实很普遍,只不过没人敢先碰轻轨这种技术活。 这条轻轨能落地,首先得佩服中国建设者的 “硬骨头” 精神。全长 22.4 公里的线路要串联机场、总统府、国家博物馆等 18 个地标,还得修 18 座车站和全高架轨道,这在中亚是头一回。 2023 年 7 月进场时就 5 个桥墩,所有人都觉得按当地施工节奏,没个五年八年完不了工,结果中国团队硬是用一年时间就实现了 “桥通”,秘诀就是跟严寒抢时间 —— 全年有效工期就 6 个月,冬天零下 20 多度就提前挖基坑,打 138 口井日夜抽掉渗水,4 个多月干完国内一年的活。 最绝的是 LR17-LR18 段的钢箱梁架设,当地交通局只给 3 天封路时间,中方先靠软件模拟论证,再两昼夜连轴转,46 吨重的梁段精准到位,当地人在社交媒体上惊呼 “一夜之间长出来座桥”。 技术上的讲究更是把 “适配性” 拉满了。中亚以前没搞过轻轨,哪懂极寒天气下的轨道维护?中国团队直接用上 “无缝线路锁定” 技术,专门挑 0 到 6 摄氏度的窗口期固定轨道形态,再装温度调节器平衡位移,保证钢轨冬天不裂、夏天不胀,这抗冻能力比当地老司机的皮衣还靠谱。 列车是中车唐山造的,还能无人驾驶,为了让当地司机上手,29 名学员专门去天津培训,模拟器里特意加了大雪天气场景,连低温列车整备的细节都教到了家。 想想以前当地人冬天等公交,在站台冻得直跺脚,现在轻轨站是蓝白流线型穹顶,里头暖和透亮,上车还有加热座椅,这体验简直是从 “硬板床” 换到 “席梦思”。 对阿斯塔纳来说,这轻轨是实打实的 “经济引擎”。建设期间 8000 名工人里 30% 到 40% 是当地人,像留过学的哈萨克姑娘古丽,不仅在项目上学了专业技术,还跟中国同事学做红烧肉,这种带着烟火气的技术转移比单纯给钱管用多了。 运营后预计每天能拉 2.5 万人,最高能到 9.2 万,线路两端通勤时间直接砍半,以前俩小时的路现在 40 分钟搞定,沿线商铺租金都悄悄涨了不少。 更关键的是创造了 2000 个永久岗位,从司机到维修员,全是懂现代轨道交通的专业人才,这对中亚来说可是稀缺资源,就像给当地交通业 “输血”。 放到整个中亚看,这轻轨就是个 “样板间”。以前中亚的基建要么是苏联时期的老底子,要么就是简单的公路,像塔吉克斯坦的铁路隧道、土库曼斯坦的公路,虽说是中国建的,但都没触及城市轻轨这种 “高精尖” 领域。 阿斯塔纳这波操作直接打了个样:400 多个集装箱的设备靠中欧班列运过来,从钢轨到螺丝钉全是中国标准,连伊希姆河大桥的 2598 吨钢材都是天津预制好的,跨越 4600 公里拼起来的。 现在哈萨克斯坦总理都亲自去看主体贯通,周边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官员也悄悄来考察,毕竟谁都想解决自家首都的堵车难题,说不定下一个中亚轻轨就跟着这模板来了。 当地人的反应最能说明问题,列车吊装时老百姓自发鼓掌,出租车司机见了中国人就竖大拇指说 “中国速度太快了”。 以前阿斯塔纳人聊交通全是抱怨,现在都在算轻轨通车后能多睡半小时,连刚出生的 “桥宝宝” 们,将来都能坐着轻轨去上学。 这哪儿是建了条轨道,分明是把中亚的城市交通从 “旧时代” 拽进了 “现代化”,以前区域交通靠公路慢慢磨,现在有了轻轨这个标杆,接下来的互联互通只会越来越快。 毕竟对中亚来说,能在零下 50 度的地方把轻轨建起来且顺利测试,本身就是个奇迹,这一页翻过去,再想回头都难了。
9月30日,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电视台传来消息,当地轻轨已经于9月29日开始测试,
康安说历史
2025-10-01 17:45:07
0
阅读:53
bigapplepie
中国人太卷了,卷到国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