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山东人孙洪林在家打扫卫生。突然发现一只棉鞋鞋帮上,隐约透出毛笔墨痕“门”,觉得奇怪的他便掰开一看,鞋帮赫然现出工整的楷书,还有依稀的“永乐”二字。 孙洪林这人,出生在1940年代末的山东掖县农村,那地方土薄人勤,一家子就靠种玉米小麦过日子。他从小跟着爹妈下地,成年了娶媳妇生娃,继续守着那点薄田。闲下来帮村里人修农具,手艺不赖,家里还留着些祖上传的旧纸张,虽然不识几个古字,但总爱翻翻那些泛黄玩意儿。1980年代初,他四十来岁,身体棒棒的,春天扛锄头去田里,夏天收麦子,日子平平淡淡。村里办农技培训,他就骑自行车去县上听课,顺道看看新鲜事儿。那年县文化馆贴了《永乐大典》的挂历,他瞅了两眼,觉得字迹眼熟,却没多琢磨。孙洪林一生就没出过远门,乐呵呵的农民本色,帮人忙是家常便饭,从不张扬。 说起这发现,得从1983年那阵子说起。孙洪林在家收拾屋子,捡起母亲穿的旧棉鞋,鞋帮上隐约透出墨痕,像个“门”字。他掰开一看,里面是工整楷书,末尾还带着模糊的“永乐”二字。这纸张柔软不潮,墨迹还新鲜,不像寻常东西。他想起县文化馆的挂历,那字样差不多,就问母亲纸哪儿来的。老人家说,这是祖上传的旧书,边角剪了垫鞋样,正经内容没动过。孙洪林翻出书册,天头地脚虽没了,但内页完好,密密麻麻的字让他看直眼。第二天,他裹好书骑车去县文化馆,工作人员一看就围上来,议论说这可能不是凡品。 这书一鉴定,果真是《永乐大典》的嘉靖副本,卷3518到3519,专收“门”字韵部的东西。纸是白棉的,防潮耐用,虽泛黄了点,但字迹清清楚楚。孙洪林跟家人一合计,决定捐出去,先给县文化馆,后转到北京的国家图书馆。馆里专家来验,戴手套用放大镜瞧,量纸厚,记墨迹,还拍照存档。孙洪林家这册,就这么成了国宝,编号明确,内容齐全。搁现在,这书页记录了古人从先秦到明初的各种典籍,分类细致,标注出处作者,方便查阅。孙洪林捐书后,没要一分钱回报,就回村继续种地去了。 《永乐大典》这玩意儿,得从明成祖朱棣说起。他登基后,想修一部大书,收罗历代史经子集,显摆国威,就交给解缙干。解缙一年搞出《文献大成》,朱棣嫌薄,又拉姚广孝带队,全国动员三千人,五年磨一剑,才成22877卷,3.7亿字的巨作。赐名《永乐大典》,本质上是类书,像个古代百科全书,早英国那本三百多年。内容啥都有,天文地理艺术戏剧,系统整理民族文化,按韵统事,用字系事,新编辑法改了旧类书的毛病。全文楷书手抄,纸张柔韧,插图白描简单,书衣黄澄澄的,上万册堆一起,皇皇大气。 大典修好,朱棣迁都北京,顺带带上它,藏午门文楼。本想永世长存,谁知从此开始遭罪。明朝皇帝们多不感兴趣,尘封库里。嘉靖帝算个例外,爱翻几册,宫里一着火,他急眼,连下三道旨,保文楼大典。事后心有余悸,下令抄副本防万一。抄了快六年,嘉靖驾崩,正本没了影,史书也没提。现在见的全是嘉靖副本,就算副本,也命苦。雍正时搁翰林院,大臣借看多不还。乾隆编《四库全书》,借了大典内容,自己却扔一边。官员们趁机下手,文廷式偷百多册卖洋人。 光绪末年,宫里大典剩不到五千册。八国联军进北京,翰林院烧杀抢掠,有的书毁了,有的垫炮弹,有的流海外。现在日美英德博物馆里,还散落着大典残页。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始收,拢共224册,离原版差远了。孙洪林这册的出现,让人看到希望,虽是副本,但证明民间还有宝贝。1999年,栾贵明猜正本可能陪嘉靖入永陵,依据《明实录》,嘉靖死后三月才葬,副本刚完工,隆庆帝还奖了抄书人。这说法有理有据,给大典正本留了念想。
我爸妈给了我弟三套房,中秋节快到,我弟又把他公司中秋的福利送给我,我没要,他在电
【18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