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付中国,不是去和它打仗! 美国驻北约前大使说:中国有庞大的陆军、海军和空军

百日依山尽 2025-10-03 07:30:53

我们对付中国,不是去和它打仗! 美国驻北约前大使说:中国有庞大的陆军、海军和空军,以及数量不明的导弹、核武器,现在与它发生直接军事对抗,已没有取胜的把握。 哈奇森在论坛访谈中细数中国的实力维度,除了传统军事力量,中国的空间站也被纳入她的观察。她的判断并非个例,美国前驻华大使也曾公开提及,近距离接触后才发现,解放军的发展早已超出西方固有认知。 无人机协同作战的高效联动、网络战防御体系的精准反应、高超音速武器的技术突破,这些领域的进展往往未被西方评估体系充分覆盖。更关键的是核心技术自主化的推进,从歼-20的国产发动机到航母配套技术,中国在曾被“卡脖子”的领域实现了突破,技术迭代速度远超预期。 军事对抗的不可行,让一些美国人士转向提及其他路径。哈奇森认为,遏制中国的关键可能在于经济层面,试图通过影响投资与商业活动制造内部经济危机。但这样的思路忽视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以及全球与中国的深度经济联结。 事实上,美国军方智库的报告已指出,中国在人工智能军事应用、无人作战平台等领域的发展,已对传统优势构成挑战,这种实力变化需要被纳入战略考量。 军事层面的力量变化支撑着这一判断。中国现役军人数量达203万,美国为140万,兵力规模的差距客观存在。空中领域,中国拥有2100架战斗机和200多架轰-6轰炸机,歼-20年产量保持在40至50架,而美国F-22已停产,主力F-35并非专职空中优势战机。 导弹技术上,中国PL-17空对空导弹射程超过200英里,远超美国现役AIM-120D导弹约100英里的射程,即便美国加速研发AIM-260导弹,部署进度仍滞后。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塞缪尔·帕帕罗上将也公开表示,美国在印太地区已无法实现传统意义上的“空中霸权”,中美正进入“均势对抗”阶段。 军事对抗不可行的共识之外,合作的价值在历史与现实中不断显现。中美情报合作早有渊源,二战时期因共同应对日本开启协作,上世纪70年代为监测苏联,双方在新疆共建信号情报站,共享军事通讯与导弹试验数据。2001年“9·11”事件后,两国建立反恐交流合作机制,中国提供“基地”组织相关情报,美国则将“东突”列为恐怖组织并冻结其资金。 FBI与中国公安部互设办公室后,成功遣返重大经济犯罪嫌疑人余振东,成为跨国执法合作的典型案例。2025年8月,美国向中方提供国航CA981航班受威胁信息,虽最终证实为虚惊,却再次展现了情报共享的务实价值。 当前,美国的战略调整已清晰可见。美军在印太部署濒海作战团、多域特遣部队等新型力量,推广“敏捷战斗部署”概念,同时加速第六代战机研发,试图通过技术迭代与盟友协作维持优势。 中国则通过歼-20、东风系列导弹等装备构建防御能力,同时在反恐、打击跨国犯罪等领域保持开放合作态度。双方在军事领域的博弈转向技术与理念的比拼,而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协作从未中断。

0 阅读:0

猜你喜欢

百日依山尽

百日依山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