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退役将领栗正杰在政论节目上提了一件让很多人警觉的事:他援引了日本媒体的判断,说解放军未来解放台湾时,若域外势力敢插手,定会打反介入区域拒止战,即俗称的 “围点打援”。 台湾省退役将领对台海局势的观察总能引发关注,尤其是当这种观察结合了域外视角与实际军事动作时,更透着不一样的分量。栗正杰在政论节目里点出的 “围点打援” 判断,恰好戳中了当前台海形势里最值得琢磨的地方。 熟悉军事的人都知道,“围点打援” 不是新鲜战术,解放战争里的诸多经典战例早已证明其威力,但放在今天的台海场景里,这套逻辑有了完全现代化的演绎。 栗正杰提到的日本媒体判断,其实在日本新版《防卫白皮书》里能找到更具体的依据,这份报告里特意点出解放军正在构建 “无需登陆就能瘫痪对手” 的战术体系,而这种体系的核心就是 “围” 与 “拒” 的结合。 他在节目里曾细致拆解过解放军演习的五个关键区域,北边针对外来驰援方向,南边锁定重要军港,东边卡住物资和援军进入的通道,连东引岛、乌丘岛这些以往很少被关注的离岛都纳入演练范围,这种布局根本不是简单的威慑。 能支撑起这种战术的,是实实在在的实力提升。2025 年的阅兵式上亮相的装备就能说明问题,东风系列导弹的迭代版本不仅射程更远,还能在复杂电磁环境里精准打击. 红旗防空系统的雷达探测距离比十年前翻了倍,多目标跟踪能力更是大幅提升,这些装备组合起来,刚好构成了 “打援” 所需的区域拒止网络。 福建号航母配套的舰载预警机和隐身战斗机形成了海空一体的巡逻力量,再加上能集群协作的无人机群和续航超强的无人潜航器,天上、海上、水下的立体监控网已经相当成熟。 日本白皮书里有组冰冷的数据更直观,2024 年大陆的国防预算是台湾的 17 倍,而且这些投入大多用在了高超音速导弹、太空侦察卫星这类关键领域,反观台湾的装备,六成以上都服役超过三十年,实力差距一目了然。 这种实力不是用来炫耀的,而是维护和平的底气。栗正杰在另一场节目里就说过,解放军的战备警巡不是嘴巴上的威吓,所有动作都是演练成熟后的组合展示。 就像 2025 年上半年,金门、马祖海域的实际控制线已经悄然变化,台湾海巡船主动避让成了常态,这种 “不战而屈人之兵” 的效果,比真刀真枪的冲突更能体现战略智慧。 台湾另一位前空军官员张延廷也分析过,现在解放军的无人装备已经能通过数据链路实现无缝衔接,隐身战力和核威慑能力的提升,让外部势力插手的成本变得极高。 有意思的是,岛内军事学界的认知也在发生转变。常为台当局提供咨询的苏紫云,如今也公开承认解放军已形成新型拒止能力,他特别提到福建号的立体防护体系和预警机、加油机的组合,认为这些装备让解放军在台海空域有了持续优势。 这种来自对手阵营的客观评价,比任何宣传都更有说服力,也印证了栗正杰判断的合理性 —— 不是解放军要主动生事,而是当主权受到威胁、外部势力试图干预时,有足够的能力划定规则。 说到底,“围点打援” 的现代演绎,本质是一种实力背书下的和平诉求。围的是分裂势力的生存空间,打的是外部干预的幻想,最终指向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可能。 日本媒体盯着解放军的战术变化,其实更该看清背后的逻辑:中国从来不想挑起冲突,但也绝对不会让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侵犯。 那么在你看来,这种以实力为基础的和平维护方式,是不是应对复杂台海形势的最有效路径?你身边的人对台海局势又有哪些观察?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高志凯一句话戳破中英格局差:我们忙着登月,没空较量女主持抛“陷阱提问”:“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