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硬核了!9月16日,新疆,塔里木大学新生军训,不站军姿,不踢正步,竟干了一件轰

桃花映面红 2025-10-03 18:40:17

太硬核了!9月16日,新疆,塔里木大学新生军训,不站军姿,不踢正步,竟干了一件轰动全国的大事! 塔大直接将8400名新生拉进塔克拉玛干沙漠军训,新生们头顶烈日脚踩滚烫沙地耗时3小时沙漠行军12公里,顺路还完成了匍匐前进、沙漠拉烟、敌袭模拟等实战课; 塔大这一波操作火上了人民日报,老外看了也直呼硬核。网友:中国的孩子都应接受这样的训练。 2025年9月,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沙漠之门”前,第一批塔里木大学新生背着背包踏上沙丘时,随队教官指着远处连绵的沙脊说; “75年前,1803名解放军官兵就是从这里出发,用18天走出了1580里沙漠,解放了和田。”这句话没有出现在任何动员讲话稿里,却成了这场沙漠军训最厚重的开场。 当近万名新生的脚步与“沙海老兵”的足迹在同一片沙地上重叠,传统军训的边界被悄然打破,留下了关于传承与实践的真实注解。 1949年的深秋,第一野战军的官兵们带着“绝不把和田留给敌人”的信念走进沙漠时,手里只有简陋的指南针和勉强果腹的干粮。 没有GPS定位,他们就靠观察沙丘走向、辨别星辰方位判断方向;没有充足水源,就收集晨露、过滤沙水,甚至在极端缺水时饮下骆驼尿; 有战士鞋磨破了,就光着脚在滚烫的沙地上走,脚底的血泡与沙子粘在一起,却没人停下脚步。 75年后,塔大新生们沿着相同的起点出发,虽然路程缩短到12公里、耗时3小时,条件却已天差地别,学校提前协调沙漠气象站提供实时数据,避开沙暴高发时段; 每批680名学生配备10名教官和5名医护人员,沿途每隔2公里就设一个补给点,备好饮用水、急救包和降温物资。 可即便如此,40度的地表温度仍让沙子变成“烫脚的铁板”,流沙每踩一步就下陷半尺,不少学生走不到1公里,袜子就被鞋里的细沙磨破,脚踝渗出的血珠与沙子结成暗红硬块。 “才走这么点路就受不了,当年老兵走18天该有多难?”有学生坐在沙丘上休息时,望着延伸向远方的足迹轻声感慨。 这种跨越时空的对比,无需刻意说教,便让“沙海老兵”的故事有了可触摸的温度。 这场沙漠军训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塔里木大学“开学季万人游阿拉尔”红色研学活动的核心环节; 由学校联合浙江省台州市援疆指挥部、阿拉尔市旅游局共同策划实施,也是学校“用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理念的实践延伸。 拉练结束后,学校食堂准备的新疆手抓饭成了“特殊的庆功宴”。羊肉的油润、胡萝卜的清甜与米饭的香气交织,学生们捧着餐盘大口吃喝,没人抱怨肌肉酸痛,反而围着教官追问更多老兵的故事。 有学生说“这是这辈子吃过最香的手抓饭”,不是因为味道有多特别,而是“知道这顿饭背后,藏着先辈们连粗粮都吃不上的艰辛”。 这种感受在后续的校园生活里不断延续:校史馆里,1949年老兵用过的水壶、磨破的布鞋前,驻足的新生多了起来; 课堂上讲到边疆发展时,总有学生能结合沙漠行军的经历,说出对“兴疆固边”的理解;就连宿舍楼下的胡杨树苗,也被新生们主动照料,有人在树苗旁立起小牌子,写着“像老兵一样扎根”。 这场军训的影响早已超出校园。人民日报在报道中提到“这是将思政课搬进沙漠的生动实践”,不少高校前来交流经验,探讨如何让军训更贴近地域特色与历史传承; 阿拉尔市的牧民们偶尔会提起,初秋时看到一群年轻人在沙海里行军,“他们的身影,像极了当年那些为守护边疆来的战士”。 而对塔里木大学的新生来说,这场军训留下的不只是晒黑的皮肤和磨破的袜子。 当他们未来走上边疆建设的岗位,或许会想起2024年9月的那个上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里迈出的每一步,想起先辈们用信念踏出的路,想起自己许下的“像胡杨一样扎根”的承诺。 这些真实的细节,没有虚构的情节,却拼凑出塔大军训最动人的内核:它不是一场追求“硬核”噱头的表演,而是一次让年轻一代触摸历史、理解责任的实践。 当近万名新生的脚步踏过沙漠,他们带走的不仅是一段难忘的经历,更是一份对这片土地的深情,这份深情,会像沙漠里的胡杨一样,在岁月里扎根、生长,成为兴疆固边路上最坚实的力量。 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硬核军训!塔里木大学8400余名新生分批穿越12公里沙。今年是该校第二年开展沙漠拉练,旨在让学生重走“沙海老兵”路,传承红色血脉。

0 阅读:47
桃花映面红

桃花映面红

桃花映面红